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歌理论批评家,"周光体"的魁首.陈衍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作为诗歌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但他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并不是同样看重的,受清代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影响,陈衍真正推崇的还是"学人之诗".  相似文献   

3.
张九钺生于文学世家,其诗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之所长,学问与性情兼备,思想内容深厚广博,艺术风格以雄奇豪放为主,尤长于七言歌行,在清代湖湘诗坛独树一帜,成就颇著。  相似文献   

4.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从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宋诗,提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研究诗歌的个性化、“至”的境界等诸多理论问题,对思考中国近代诗歌及诗歌理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同光体”诗派在晚清“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使然,因此,对《石遗室诗话》中的同光体诗论进行一番去蔽还真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深度的误解中晚清以还文学史上一个显著的现象即宋诗运动,“学人之诗”的诗学范式渐显影响。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明确其概念和具体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时期具有聚焦意义的诗说。但是由于新文学的迅速兴起,同光体随着整个古典时代而过去了。今天我们再度审视,发现有些东西后来被遮蔽了。首先一个问题是,一般认为中国传统诗论讲求妙悟、兴趣、神韵等,要求诗歌作感性把握而非现实把握,更强调“诗  相似文献   

6.
陈寿祺是乾嘉间著名的学者兼诗人。渊深厚实的学问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观念皆沾溉其诗歌创作,使其诗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用典雅正博综、喜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直至创作了一些“学问诗”。这种学人之诗的创作倾向,营造出一种沉郁典重、恢弘奥博的诗风,使闽派诗风为之一变,影响至近代同光派闽派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沈曾植是晚清著名的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诗中不仅有深奥的学术思想,而且僻典奥语,层见叠出。可以说,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学问为诗的巅峰状态,造"学人之诗"之极,此前此后都没有人引学问入诗如此之深、之繁、之僻。沈曾植的诗歌表明古典诗歌发展到近代后期,基本丧失了清新朴实的天然之风,学问化长期潜在的问题使它的生息气脉已折耗殆尽。  相似文献   

8.
龚乾义与叶长青是著名诗家陈衍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时的教学助手,也是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诗派同光体闽派中长期被埋没的重要诗人。龚乾义诗个性特色鲜明,不摹古人,用笔生涩,融合了同光体闽派、赣派、浙派等各派的特点,在同光体诗派的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叶长青早年从陈衍游,其诗风格近于陈衍晚年诗风;抗战爆发后他弃学从政,其诗风格也遽然一变。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尚不能与龚乾义相比拟,但在学术上则是陈衍事业最重要的阐扬者。  相似文献   

9.
张栻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并站在鉴赏的角度,描述了"学者之诗"的美学效果:"读着似质";"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通过探索这些提法潜藏的诗学观念,可以发现,"学者之诗"根源于理学家所标举"道",以将"道"传达给读者为旨归,极力淡化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试述南社里的宗宋派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社里的宗宋派或兼宗唐宋的诗人,当年均不赞许柳亚子片面尊唐,而是努力汲取同光体、宋诗派的长处,毕生潜心诗艺,取径较广,汲取宋诗而取得卓异成就.诸宗元才力横肆,苍浑而造句瘦硬,得到同光体诗人高度评价;黄节诗近陈后山,瘦而有神,婉而健劲;傅钝安逸情骏迈,气魄雄迈;姚鹤雏诗既得宋诗之味厚而无其滞重,得唐诗之空灵而避其轻滑.林庚白诗先学宋,后学唐,沉著郁怒,以精深见长;高燮诗有唐诗之雄放而又兼宋诗之峭健,合唐宋诗为一体;胡先骕合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为一身,力图学宋诗而创新,吸纳时代气息、科学精神与学理.可见以为南社"诗唱唐音,不尚江西"、"多叫嚣亢厉之音"之说失之片面,而贬低南社以为"浮浅"、"卑卑卖油郎"之论也将不驳自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白沙集中大量的咏酒诗, 它们表现出浓烈的主体意识与生命情调。主要体现在: 抒发自得的逸兴浓情; 表现诚挚、融洽的友情; 陶然忘机的诗酒之乐; 表白高洁、自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晚清诗学,以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所建构的体系为集大成者.民国以来,关于清代诗学特别是近代以来诗学的描述,无不以陈衍诗论为重要参照.而陈衍在其诗论中对于道咸以降诗风宗宋的描述,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翁方纲的意义和作用,造成我们对翁方纲的文学史与清代诗史之地位认识的不足.本文围绕陈衍与翁方纲二人的诗论主张和生平交游,梳理其中有关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因果脉络,试图对翁方纲与道咸年间宗宋诗风的关系,给出更符合史实,也更具说服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陈衍和沈曾植均为近代同光体之代表诗人。作为同光体的理论家,陈衍最重要的诗学主张就是所谓"三元说",即学诗应该以盛唐开元、中唐元和、北宋元祐诗人为楷模。然沈曾植在与陈衍论诗、得悉陈衍"三元说"内涵并为之诠释后,又提出"三关说",即学诗应该打通"三关":宋之元祐、唐之元和、晋之元嘉。过去讨论同光体,着重在其成员创作和理论的共性特点,对其间所存在的差异,论述不多。其实,作为近代人员最多、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其内部无论创作,还是理论,都有差异,尽管他们都集结在学宋的大旗之下。陈衍"三元说"与沈曾植"三关说"的差异,首先是学习的对象不同,"三元说"有开元,而"三关说"将其易为元嘉;其次是学习的时序不同,"三元说"是顺下,"三关说"是逆上;再次是学习的内容不同,"三元说"仅局限在诗歌的范围内,而"三关说"则将写诗之功夫,拓展到儒学、玄学和佛学,即学术的范畴,同时,又与时代之现实内容挂钩。  相似文献   

15.
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宫体诗活跃于梁代以迄初唐。这一时段诗坛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艳诗的剧增,而其他题材的诗都非此时所特有,因此艳诗被视为宫体诗的本质特征。但宫体诗又不同于一般的艳诗,它是具有新变体特征的艳诗。因此,宫体诗的界说就应是:流行于梁代后期(即萧纲入主东宫后)以讫初唐,以萧纲为代表,以轻艳为特征的新变体艳诗。以此为尺度,可把南朝以讫初唐的文人艳诗区分为三种类型:1、以描写为主的,这是典型的宫体诗;2、以抒情为主的,也属于宫体诗,只是在典型的程度上不及前者;3、文人拟民歌的艳诗,这类诗不能划入宫体诗,但因其与宫体诗发展有关,可称为“准宫体诗”。  相似文献   

16.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严复与"同光体"成员关系密切,他与郑孝胥的交往长达数十年,与陈三立相见较晚但惺惺相惜。严复诗风亦受"同光体"影响,可谓宋诗派外围成员。在政治思想、文学思想上,严复与"同光体"成员也多有契合之处。从严复和郑孝胥、陈三立等"同光体"成员的交往亦可窥见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近代士大夫的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接受理论出发,指出陈伯海、蒋哲伦两教授主编的《中国诗学史》,理论论述系统周详,对各期诗学思想的阐发简当,有承前启后之功,其撰写理念发将对诗学思想研究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