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信息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是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当前资源供给主体参与程度不足且协同性差、供给内容缺乏多样性和乡土性、“在地化”资源库缺乏、网络学习空间与同步直播课堂普及度低,资源供给与教师使用存在供用矛盾。破解供给难题,需要坚持政府在优质资源供给中的主导地位,调动各方协同积极性;以乡村学校教学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切新资源;加强“在地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理念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已从政策提倡走向了课程化实践。在乡村,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既有先天优势却又面临重重困难,从传统观念来看,劳力不如劳心和离农的价值取向使得劳动教育推行遇阻,乡土知识失落以及乡村教育改革对现有路径的依赖亦极大地限制了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空间。针对如此困境,乡村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须从文化理念、课程内容、开发模式等根本性问题寻求解围之道。  相似文献   

3.
曹勇 《辽宁教育》2023,(24):5-8
“乡村兴则国家兴”。在地化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地方,发展地方”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我们如何开展乡村教育指引了方向。因此,学校应依托在地化资源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乡村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增强乡村学生乡村建设的能力。然而,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将劳动教育误读为劳动活动、技术教育和规训手段等,对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地构成阻碍。为推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序实施,需要从提升乡村学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加快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和健全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制度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培育劳动价值观、传递劳动知识技能、增强身体认知和提升劳动审美意识等功能。为促进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进一步拓宽实践路径,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振兴乡村的知识体系;增强“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指导,凸显乡村劳动教育集体指导合力;建设“菜园子”实验田,培养中小学生现代劳动实践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赋予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新使命的背景下,广东省揭阳市蓝田中学用行动回应陶行知先生“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的教诲,立足学校、立足本土,充分激活优势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劳育专项课题研究为抓手,概括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和道德属性这“四个属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乡村小学如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西小学基于实际,构建了“劳以致远:新时代乡村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探究。学校研制“三维”目标体系,指向新时代新思想;构建“三级”教育内容,指向新时代新使命;创设“三条”劳动教育途径,指向新时代新能力;创建“三展”教育评价,指向新时代新希望。学校的劳动教育循序渐进式推进,教学质量实现螺旋式上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品质得到了跟进式培养,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我校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整体架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劳动实践、评价变革等,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探索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秉承全面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实践,提出了"劳以养行、美以养学、学以成人"的育人新主张,充分发掘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新劳动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了充分实现劳动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呼唤,明确劳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应然价值。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依靠乡村独特的劳动场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开发乡村劳动课程资源、拓展乡村劳动平台资源、挖掘乡村人力资源、融合校内外劳动资源,培养学生劳动意愿,进行劳动价值教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片面劳动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乡村教育改革产生的负面后果、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三融三统”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有使命、有责任在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发挥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统筹、师资赋能、方案供给、标准输出四个维度,构建了“四站协同”的职普劳动教育解决方案,创新“以劳促融”的职普融通实践路径,为中小学开展定制化的劳动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急需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系统。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要点,可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五个维度进行建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评价要点,可从劳动教育内涵认知、内容体系、载体创设、空间营造、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和特色建设七个方面进行建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导引策略,应注重导引学校全面落实布局与劳动教育特色创建相结合,导引专门劳动教育开发与学科劳动教育渗透相结合,导引教师劳动教育培训与劳动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导引劳动教育的实训基地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导引基于文化创生的综合劳动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劳动教育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当下,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成为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现实考题。农村小学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对提升乡村学生的劳动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强调创新的背景下,农村小学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借助信息化创造的便利条件,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对义务教育的诉求。本文从挖掘和利用乡土资源的视角,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提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策略,以新颖的理念和丰富的活动类型增强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的观念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只有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才能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行为,而这个浸润转化的过程就是课程化过程。新课改引发的学校教育转型,要求建构素质教育新图景,必须以学校教育课程化为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七年前我校从企业办学的阵痛中改制而来,校园还是“下雨一身泥。刮风沙尘暴”的破烂环境,一种似乎看不到希望的迷茫在大家心中蔓延。伴随七年课程改革,学校走上了课程化建设的发展新路:着力课程系统建构和内涵发展,形成了课程化引动学校整体变革的价值取向,实现了学校教育的深层次变革:育人环境大为改观,师生在丰富有效的课程实践中主动、快乐、有个性地发展,课堂效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而这一切.皆源于学校多年课程化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提升了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中服务性劳动仍然呈现项目碎片化、内容简单化、策略低效化等问题,浙江省严州中学梅城校区致力于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学做互通”样态构建研究,对接学科,建设基于在地资源的服务性劳动课程,为劳动教育内容拓展、方式创新等积累经验,提升劳动教育品质,促成“五育融合”在学校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乡村学校优质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利用信息化助推乡村学校优质发展是符合教育现代化诉求的战略举措。通过VRIO模型,从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四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提出四个针对性策略,即V策略:打破资源限制壁垒,促进乡村学校适切化发展,加强信息化与教师队伍深度融合,构建“已需整合”机制,促进乡村学校优质发展;R策略:发掘乡村学校乡土优势,推动特色化发展;I策略:重视乡土文化亮点,构建“两化”结合新生态、新技术赋能乡村教师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O策略:协调乡村学校组织体系,打造和谐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是陶行知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也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起点和落脚点。陶行知开展的乡村劳动教育秉承“农科教结合”原则,具有浓厚的乡土意味。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和当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初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立足当前乡村劳动教育发展实际,陶行知乡村劳动教育思想可以为学校开设乡村特色的劳动课程、践行乡村劳动育人新模式、探索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径等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