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继东 《教育科学》2008,24(1):38-40
当前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参与人数偏少,受益面较小;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管理;活动场地等硬件配置不佳,学校资金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提出以下策略:更新教学和学习的观念,提升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认可度;把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内,健全对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2.
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赟  罗茜 《考试周刊》2010,(55):126-128
英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提出英语第二课堂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实施框架,总结了我校在此框架基础上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强调进一步加强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发掘学生学习潜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之重教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之重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已得到现代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育学研究的充分肯定。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打好基本功加强语言教学,又要贯彻交际原则,强化言语教学。英语素质教育的完成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发挥第二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开展的误区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有效实施途径。通过分析目前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的误区,指出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应坚持的原则,并提出了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开展第二课堂的具体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人名、地名,以及语法规则的文化特征等,对大学英语教学有重要影响。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应创设跨文化交际语境,重视英语情感式教学;拓展英语第二课堂,延伸英语文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融入中西方文化,并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燕 《广西教育》2012,(3):125-127
从workshop的内涵及其特征和优势出发,分析大学英语第二课堂workshop活动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及构建的内容,最后指出教师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构建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彦 《英语广场》2020,(15):57-59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地位更加突显并更具色彩。将新媒体引入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还能通过第二课堂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所以,如何将新媒体有效地运用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一个新型教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良英 《海外英语》2012,(11):65-66,6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厘析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一般意义,深度解读了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即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具有特殊的价值功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并揭示了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即监管与指导的缺失、经费短缺、目标与评价体系的缺失,最后提出了优化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对策,即加强监管与考核、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定期开办英语角、丰富多样的英语竞赛活动、举办大学生英语文化节,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观是近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学习理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结合商洛学院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分析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英语技能和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也一改传统的应试教学格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价值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大学英语教师所关注。通过梳理了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理论依据,探讨了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我校近年来实施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总结了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2.
百舸争流,时不待我,发展是广西的第一要务。广西精神是广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丰富和发展的文化内核,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价值追求,是各族人民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八桂壮乡群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广西精神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弘扬和践行广西精神是新时期解放思想在广西的生动再现;广西精神是广西发展进步的结晶,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广西实施富民强桂的重要指导思想;弘扬和践行广西精神是广西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桂南会战前,新桂系成立了第三届广西学生军以动员民众和配合军队作战。会战结束后,因日本从桂南撤退,参加桂南会战的中央军也撤离广西,在广西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情况下,因担心学生军为中共所控制,在部分学生要求复学的呼声中,新桂系以学生军被"赤化"了为借口而将其解散。  相似文献   

14.
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包括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及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宋元以前,广西著述的数量极少,并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少于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明代,广西著述明显增多,且广西本籍人士的著述已超过外籍人士有关广西的著述;清代,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著述蔚为大观,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超越了以前任何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代的广西著述大部分已散佚不存。历代广西著述文献,特别是流传至今的广西著述文献,是研究广西文明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在推进"富裕广西、平安广西、生态广西、文化广西"的建设进程中,应加强各方力量,创新政府治理模式,构建"和谐广西",实现富民兴桂。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出发,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西的实践中,形成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高校随着教育经费不断投入,各实验室设备都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设备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研究课外开放实验管理模式、成果为导向的课外开放实验的教学设计、建设相应的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基石,实现教育公平重点在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研究成果,构建测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广西为例,实证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剖析广西义务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顺应精准扶贫的大趋势,有针对性的补齐"短板",防止出现义务教育的"低度均衡"。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推进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引领和促进广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作用。探讨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有利于推进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广西高校和谐校园,推动广西高水平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20.
1925年新桂系统一广西,新桂系二号人物黄绍竑先后以广西民政长、省主席的身份主政广西,一直到1929年6月新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在黄绍竑主政广西期间,为了巩固新桂系的统治,黄绍竑在经济上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农林、工矿、交通、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