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方体和正方体”属空间与图形部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从认识平面图形扩展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关于立体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概念。不可否认,计算教学是第一,二学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切忌将计算作为本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以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为序的编排体例,按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材。在此之前,该教材已经安排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三维立体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安排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包括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教学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中,教材从生活着手,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接着,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学生熟知的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和学习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并发展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5.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人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的一节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方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8.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的开始,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学好本节内容是以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本课知识点多,需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突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特点和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们的展开图、表面积计算后,对立体图形的再一次认识,是学生数学思维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等的重要基础。体积与容积,学生“熟悉”但并不“熟识”。  相似文献   

10.
一、读懂教材——教材给了我们"营养",我们为学生制作"美食"首先要从整体上来认识和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理清三条脉络:1.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教材在一年级编排了先从直观上认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二三四年级时又从立体图形中剥离出一些具体的长方  相似文献   

11.
“九义”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部分内容。一、教材特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学生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是从一、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认识的飞跃,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圆锥等图形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1.重视联系实际。用实际物体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通过实物模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把牙膏盒、药盒沿棱剪开再展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所编题目均联系实际。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0~71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而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在巩固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所以教材呈现的内容主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说  相似文献   

14.
[课例简析]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是学生在第一册学习了“认识图形(一)”之后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初步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 因此容易把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部分内容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认一认、想一想、找一找”的导学方式,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不同,接着要求学生指出这些图形中哪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对比中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生:左边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有6个面。师:图2中的两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生: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设计意图:在比较、辨析中明确"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不仅有了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的标准,也有了推导长方体的其他特征的依据。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棱”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教材提供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教材首先出示文具盒、墨水盒、魔方、易拉罐、足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通过观察图形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能正确判断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