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170名击剑运动员损伤进行调查,探索击剑运动员损伤的发病规律,从而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调查结果表明:击剑运动损伤以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为主,其中发生在膝关节的髌腱腱围炎(占16.22%)、髌骨软骨病(占15.32%)、髌尖末端病(占13.96%)和躯干部位的腰背肌肉筋膜炎(占13.29%)最为多见;而急性损伤主要以肌肉拉伤(占12.61%)为主。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局部负荷过重(占25.23%)、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0.27%)、技术错误(占15.54%)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充人参皂甙Re和Rb1对中等强度训练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甙Re组和Rb1组,每组10只。人参皂甙Re组和Rb1组分别灌服人参皂甙Re和Rb1,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进行中等强度的跑台训练。连续训练两周后取材,在电镜下对比观察四组大鼠骨骼肌纤维、肌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核等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个运动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伤表现,但补充人参皂甙Re组和Rb1组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损伤程度较轻,尤以Rb1组效果显著。结论:补充人参皂甙Re和Rb1均能抑制中等强度训练所致大鼠骨骼肌纤维的损伤,而人参皂甙Rb1抗损伤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身跑运动对体脂异常中年女子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名高体脂水平中年女子随机分成低强度运动组(LI组)15人、中等强度运动组(MI组)15人和对照组(C组)15人。LI组和MI组分别进行强度不同的健身跑运动。C组不进行任何规律性运动。结果:16周后,LI组和MI组体脂百分比、体重指数较运动前明显降低(P〈0.01),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体脂百分比的降低与FVC,MVV等肺通气功能各指标的增高呈负相关(P〈0.05)。C组体脂百分比有所增加(P〈0.05),肺通气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16周适量健身跑运动对高体脂水平中年女子身体成分、肺通气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离心运动对细胞外基质蛋白含量及膜完整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运动",一次性离心运动实验为-16°下坡跑台跑,定量大负荷间歇性运动,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10组,组间歇1 min。离心运动后不同时段取大鼠后肢腓肠肌外侧头进行分析大强度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含量的变化特点;与延迟性骨骼肌损伤时血清酶升高的关系;探讨细胞骨架蛋白在骨骼肌纤维中存在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TGF-β1在骨骼肌静力性损伤后修复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选用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天~4周实验组,对各实验组大鼠踝关节施加50%体重负荷进行后肢跖屈位支撑站立,造成腓肠肌静力性损伤。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腓肠肌TGF-β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结果:TGF-β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强,但转录水平表现为第3天~2周时升高,第3周时回落,至第4周时又急剧升高,而翻译水平表现为阳性面积在第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而阳性灰度强度在第3天~2周时处于稳定水平,随后显著升高。结论:TGF-β1参与调节骨骼肌静力性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TGF-β1 mRNA表达上调在早期和中期主要是导致TGF-β1蛋白分布更加广泛,在后期主要是引起局部TGF-β1蛋白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游泳训练后AngII介导小鼠心肌细胞损伤中TLR4及MyD88蛋白的作用。方法: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36只,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普通强度训练组和高强度训练组,每组 12只。运动负荷训练8周,普通强度训练组和高强度训练组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1次。低强度训练组:游泳时间45 min/d;高强度训练组:用铅皮在小鼠尾部负重5%,游泳训练90 min/d;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游泳运动训练结束后,检测实验动物心脏指数、心肌组织Ang-II含量、血液中Ang-II、cTnI、CK-MB指标,制备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AngII组、AngII+抑制剂组,加药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收集心肌组织和培养的心肌细胞,WB法检测TLR-4和MyD88表达。结果:体内实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低强度游泳训练组体重增加,心脏重量增加,心脏指数相差不大;心肌组织中Ang-II升高,血液中Ang-II、cTnI、CK-MB均变化不大;心肌纤维略致密,纤维及间质变化不大。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强度游泳训练组出现体重下降,心脏重量增加的现象,心脏指数增大(P<0.05);心肌组织中Ang-II升高,血液中Ang-II、cTnI、CK-MB均升高(P<0.01);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边界不清,细胞间隙大,出现心肌纤维增粗及肥大趋势,心肌横截面空白区域增多,间质间隙增大。体外实验:与对照组比较,Ang-II组细胞内ROS增加,加入抑制剂后活性氧水平有所下降。WB结果:随着游泳强度的增加,心肌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含量增加显著(P<0.01),MyD88蛋白增加显著(P<0.01),但高强度游泳训练后出现下降。细胞实验显示,正常心肌组织加入抑制剂后,TLR-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MyD88表达显著增加(P<0.01);Ang-II作用后诱导TLR-4表达显著增加(P<0.01),MyD88增加不显著,加入抑制剂后,TLR-4表达显著下降,MyD88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强度游泳训练后,可引起实验动物心肌细胞的损伤;高强度游泳运动训练可导致实验动物心肌组织和血液中Ang-II增加;高强度游泳训练运动训练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心肌损伤有可能是通过Ang-II增加所引起;Ang-II可引起心肌细胞TLR-4的表达增加和MyD88蛋白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7.
研究慢性重复运动对大鼠腓肠肌中P94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与运动量及与肌肉损伤之间的关系。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不运动对照组和重复运动组,重复运动组又分为大运动量和中等运动量组,均进行3周、5周、7周和9周的重复运动。结果显示:重复运动后,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P94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运动后呈下降趋势。推测P94可能与肌肉损伤的修复有关,长时间重复性运动可使P94对运动产生适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应力水平的运动对生长期大鼠长骨生长发育的影响.将24只4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游泳运动组和跑台运动组,每组8只,游泳运动组和跑台运动组分别进行为期9周,每周5次,每次60 min的游泳和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取后肢胫骨进行骨矿含量和三点弯曲实验.游泳运动组各项骨矿含量指标皆高于对照组,仅骨灰度密度具有显著性差异.跑台运动组各项骨矿含量指标除骨灰度外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指标中,游泳运动组的弹性载荷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显著高于跑台运动组,跑台运动组弹性载荷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载荷和弹性载荷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两种应力水平的运动都能够提高胫骨的骨矿含量,跑台运动的作用较强.两种运动对骨的生物力学特性皆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有所不同,跑台运动对骨的抗变形能力的提高高于游泳运动,而游泳运动的对骨的抗断裂能力的提高高于跑台运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跑台运动训练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 PPARγ、脂联素、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跑台运动通过 PPARγ/脂联素/ TNF -α发挥防治高脂饮食危害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高脂饮食对照组(C)、高脂饮食小强度运动组( SE)、高脂饮食中等强度运动组(ME)和高脂饮食大强度运动组(HE)。C组不运动,SE 组、ME组和 HE组大鼠进行10周,每周6次,每次60分钟的运动训练。10周末取材,比较四组大鼠体重、脂体比、血清TG、TC、HDL - C水平、脂肪组织 PPARγ、脂联素、TNF -αmRNA 表达以及它们的血清水平。结果:C组大鼠体重和脂体比显著高于 SE、ME、HE三组进行不同强度跑台运动的大鼠( P <0.01),SE、ME两组大鼠体重和脂体比显著高于 HE组大鼠(P <0.05);C 组大鼠血清TG、TC水平均显著高于 SE、ME、HE 三组进行不同强度跑台运动的大鼠(P <0.01),SE 组大鼠血清 TG、TC水平均显著高于 ME、HE两组(P <0.05),ME组大鼠血清 TG 水平显著高于 HE 组(P <0.05),ME组大鼠血清 HDL - C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 <0.05);C组大鼠 PPARγ、脂联素 mRNA及其血清水平均显著低于 SE、ME、HE三组进行不同强度跑台运动的大鼠(P <0.01), ME组大鼠 PPARγ、脂联素 mRNA及其血清水平显著高于 SE、HE两组大鼠(P <0.01)。C 组大鼠 TNF -αmRNA及其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 SE、ME、HE 三组进行不同强度运动的大鼠(P <0.05),ME组大鼠 TNF -αmRNA及其血清水平显著低于 SE、HE两组大鼠(P <0.05)。结论: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可显著提高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 PPARγ、脂联素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脂肪组织TNF -αmRNA的表达,提示跑台运动可能通过 PPARγ/脂联素/ TNF -α发挥了防治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胆红素对急性运动所致疲劳的保护作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运动恢复组、胆红素处理运动组、胆红素处理运动恢复组,共5组,灌胃4周,进行一次急性游泳实验后,测定有关的指标。结果表明:胆红素能减少运动后血清和腓肠肌匀浆MDA含量的升高,抑制运动后SOD活性的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运动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并降低体内自发产生的氧自由基。结论:胆红素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体小腿肌腱生物材料力学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人体小腿肌腱损伤后的防治、修复、人工材料替换等需要大量的生物材料力学特征方面的实验数据作为其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德国产Zwick万能材料实验机,对小腿9种72条成人新鲜小腿肌腱进行“一维拉伸破坏试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当应变为0-5%范围时,形变随拉伸应力改变较小,属于曲线的“坡脚区”;当应变为8%-16%范围时,应力随应变增大而增大,属于曲线的“直线区”;当应变达到20%左右时,拉伸应力则随应变增大而减小。(2)小腿肌腱之间极限应变没有显著性差异;跟腱极限应力明显小于趾长伸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P<0.05)。(3)部分小腿肌腱之间拉伸刚度与弹性模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小腿肌腱与前臂肌腱均是以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为主构成,故其“应力—应变曲线”也呈现基本相同的特征。(2)从小腿各肌腱极限应变指标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可以推断小腿肌腱抵抗最大负荷的能力基本相同;跟腱由于其截面积大,应力呈现分散现象,故极限应力最小。(3)跟腱的拉伸刚度较大,从生物材料上保证其能够承受踝关节完成高频率、大强度、较大运动幅度的背屈运动。(4)肌腹强大的肌腱主要通过肌肉收缩力使其产生弹性变形,而肌腹较小的肌腱主要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满足承担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并综述了干细胞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探讨了干细胞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表明,干细胞技术在半月板损伤、心肌缺血、肌腱损伤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但具体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年度陆上训练内容以及周期安排特征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年度陆上训练安排主要以多周期进行,综合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构成,强调等长肌力和离心控制能力;专项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与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以循环训练优化训练密度;赛前训练期由3周左右的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优先发展爆发力,侧重向心动作为主的动作模式。赛前减量期由2周左右的负荷调整小周期构成,注重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效率与单个动作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质量。负荷体现出从综合准备期到赛前减量期,周课次与课时减少,训练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负荷量峰值出现在专项准备期,强度峰值出现在赛前训练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对胸腺细胞发育具有正性调节的作用的转录因子TCF-1和负性调节作用的Nur77在6周递增负荷运动的应答性特征,探讨长期运动影响胸腺细胞发育的调节机制。方法:1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6周,每周6次,每天30 min。分别于第02、、46、周末利用IHC、WB及FQ-RT-PCR技术测定安静状态、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 h胸腺TCF-1、Nur77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TCF-1和Nur77呈现几乎相反的应答性变化:1)TCF-1:对负荷初次应答时运动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第2周末和第四周末运动后明显降低,恢复3 h升高,呈"V"型应答曲线;第6周末,则在运动后持续下降。其mRNA应答趋势与其蛋白表达相一致。2)Nur77:第0、2、4周末呈现倒"V"型变化,第6周则持续上升。其mRNA应答趋势与其蛋白表达相一致。结论:随着递增负荷运动的进程,TCF-1及其mR-NA总体水平越来越低,且越来越难以恢复,表明对胸腺细胞发育的正性调节作用越来越弱;Nur77及其mR-NA总体水平越来越高,恢复也越来越难,表明对胸腺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越来越强。这应该是胸腺细胞受长期递增负荷运动影响,胸腺细胞发育受阻且功能逐步下降的重要调节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血睾酮降低过程中大鼠组织形态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鼠以5%体重的负重的进行间歇游泳训练五周(TA组)(游泳5 min-休息1分钟,6组/日,6次/周)后,停训一周(TC组),继续训练一周:负荷不变(TD组)、负荷量加倍(5%体重的负重,2组/日,TE组)或强度增加(6%体重的负重,1组/日,TF组),观察各组大鼠心、肝、肾等脏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与同龄血睾酮正常的不训练大鼠(Sc组)或以5%体重的负重的进行间歇游泳训练一周大鼠(TG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训练时间、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增加,大鼠血睾酮降低的程度加剧,伴随有重要脏器的病理性变化的运动性血睾酮降低,应属病理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按摩、恢复骑行和休息三种消除疲劳方法对男子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法,在连续三周的场地专项训练课组间20 min间歇时间内将10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按摩放松、恢复骑行和完全休息的消除疲劳干预。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为行进间(以20 km/h初速度出发)500 m×4组(传动比50×13)。按摩放松为双侧下肢骨骼肌快速、兴奋按摩,主动恢复骑行为使用公路自行车进行小负荷高频率放松骑行,完全休息则为每组训练结束后安静休息,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分别记录运动员四组行进500 m总成绩及三个166 m分段成绩。结果:1)运动员在完成第三组500 m骑行时,与第二组相比仅按摩组的成绩明显提高(P<0.01);按摩组完成第二三组500 m的后两个166 m分段成绩较另两组要好。2)恢复骑行组完成第四组500 m的总成绩仅下降了0.88%;且完成第四组三个166 m分段成绩仍能维持较好的水平。结论:按摩放松对于保证运动员完成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强度具有一定作用,而积极的恢复骑行在预防疲劳积累方面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减量训练过程中,不同亚型的 PI3K 影响心肌的机制。方法:72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3周安静对照组(C3)和3周大运动量训练组(E3);3天对照组(C4)和3天减量训练组(E4);6天对照组(C5)和6天减量训练组(E5);2周对照组(C6)和2周减量训练组( E6)。3周大运动量训练和2周的减量训练后取左心室肌组织,测定 PI3K p85、PI3K p110α和PI3K p110γ蛋白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方法。心肌组织形态学采用 HE 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结果:3周大运动量训练和2周减量训练后,心肌组织形态没有显著变化,未发现心肌组织损伤。6天减量训练后,心肌 PI3K p110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05)。2周减量训练后,心肌 PI3K p110α/ PI3K p85显著增加(P <0.05)。3周大运动量训练和减量训练后,心肌 PI3K p110γ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 >0.05)。结论:本研究制定的运动训练和减量训练方案未造成心肌损伤。减量训练通过不同亚型的PI3K影响心肌。  相似文献   

18.
运动、理气扶正中药与鼠肝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D大鼠经 4周递增强度跑台运动后维持最高运动强度负荷再训练 4周 ,最后一周其中一组时间延长至 6 0 min。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可增强鼠肝抗氧化能力 ,扶正理气中药与运动训练相结合有助于肝的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外源性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观察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骨骼肌形态及机能的影响。方法:28只雄性成熟SD大鼠在适应性训练后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安静注射组、运动对照组和运动注射组。运动组和运动注射组进行跑台训练8周。皮下注射rhGH。结果:1)注射生长激素后,出现了肌纤维排列松散,细胞核数量减少且体积变小,骨骼肌细胞间质水肿等现象。2)在8周的训练后,肌纤维横截面积稍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注射生长激素4周后,安静组和运动组均显著增加,且安静注射组大鼠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运动注射组。3)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骨骼肌IGF-I明显升高。安静注射组及运动注射组血清IGF-I明显升高,运动组无明显变化。4)各组肌肉总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分别为安静注射组升高4.77%、运动组升高31.13%、运动注射组升高28.06%。5)运动组及运动注射组腓肠肌ATP酶活性升高。结论:1)8周耐力运动明显促进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同时增加了骨骼肌IGF-I水平。2)外源性rhGH注射4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形态产生肥大,骨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3)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显著提高血清和骨骼肌IGF-I水平,且骨骼肌总蛋白的含量变化与骨骼肌IGF-I的变化趋势平行。4)外源性rhGH注射4周可以对肌纤维类型及分配产生调节作用,从而改变肌肉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选取处于最大力量素质敏感期和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干预,观察、测试、对比不同年龄组别受试者最大力量素质增长与肌肉围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是否对力量训练“敏感”以及不同年龄段力量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初中、高中、大学三组(n=31),每组实验对象进行每周2次课共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内容包括:仰卧推举、负重背蹲。每节课持续时间为40-60分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为最大强度60%-80%,重复次数为8-10次,组间歇时间为3-5分钟。在经过8周的力量训练之后,初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3.1%、32.4%;高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6.8%、28.6%;大学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4.8%、29.5%,三组受试者力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分别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仰卧推举与负重背蹲在力量训练后所提高的值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这三组数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即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力量素质提高的幅度相近。初中、高中、大学三组受试者力量训练前后肌肉围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三个组肌肉围度的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有限的样本条件下,发现经过8周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实验组与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对照组力量增长的水平是相近的,即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进行力量训练并不会使得力量素质获得额外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