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娟 《宁夏教育》2004,(12):14-15
“心灵施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指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施用冷漠、恐吓、贬低、训斥、辱骂等手段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灵伤害。“心灵施暴”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有点陌生,但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2.
吴萱 《班主任》2001,(6):39-40
自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学校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少了。但另外一种现象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惩罚,是对学生心灵的施暴,因此,值得大家关注。“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会陌生得多,不过,这种现象在校园里却是普遍存在的,请看:教师对一位学习成绩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说:“给你讲这么多遍还不懂,怎么这么笨,转不过弯来。自己看去吧!”教师讽刺挖苦,态度粗暴。  相似文献   

3.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  相似文献   

4.
在一片严打声中,教育中的暴力(体罚和变相体罚)近于销声匿迹。但是老师们对学生伤害更深的另一种惩罚——教育中的“软暴力”,也称之为“心灵施暴”,正在体罚之后延续……  相似文献   

5.
当体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当棍棒被束之高阁,难觅行踪,教育的天地却并非是一片净土,神圣的殿堂依然有乌云压顶。对学生肉体上的伤害已经退潮,而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却似暗流涌动。一双双本该托起太阳、培育桃李的手,却在制造着心灵施暴的悲剧;一双双本应纯洁无邪、充满憧憬的眼睛,却要笼罩在暴风骤雨的阴影之中。心灵施暴表现为老师长期对某个学生采取漠视、鄙夷的态度,导致学生自尊心严重受损;在老师的暗示下,班级学生长期孤立某个学生,迫使学生远离集体,形成孤僻、偏执的扭曲人格;教师经常以轻蔑的口吻,讥讽的语言嘲弄学生,让学生颜面扫地,…  相似文献   

6.
导致教师对学生心灵施暴的异常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灵施暴”又称“心罚” ,是指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 ,恣意地粗暴地对待学生 ,对学生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羞辱 (包括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嘲笑等 ) ,威胁与恐吓 ,体罚与变相体罚 ,冷漠 (对学生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等。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 ,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心灵施暴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 ,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笔者认为 ,教师心理异常是导致其对学生心灵施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中 ,以下几种异常心理又是更为主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来,一部分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的消息不时传入校园,使老师们意识到了体罚学生的严重性,老师们相互告诫,不能再体罚学生了。并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不要再体罚学生了,管他能学到多少。”就这样,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怪异的情景:老师对纪律不好的学生因不敢体罚而不再过问,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听之任之,导致绝大多数班级的纪律日趋涣散,班风渐坏。 这一情景应引起我们教育界所有同仁的重视,我们必须寻求一条解决的办…  相似文献   

8.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9.
变"职业倦怠"为"职业眷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曰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称之为“职业倦怠症”或“职业高原期”。实际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此种现象也并不鲜见:工作了几年的老师走进校园,孩子们一声清脆的“老师好”恐怕再也无法让你有丝毫的心动;当老师走进教室,学生那感情纯真的诵读有时也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学生心灵的教育对其成长很重要.而要做好这一工作,便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此,有的老师感慨:“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要你走进我的世界,你不进。”怎样让学生而对老师而不再加以设防呢?班主任生活告诉我: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说起批评,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没有人不会感到头痛。尤其近几年,教育上发生着很奇怪的现象:一边是赏识教育大行其道,另一边是教育恶性事件不断曝光。这种强烈反差揭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境,认为批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批评意味着斥责、发怒、羞愧、不安、惩罚……这种种不良的反应使得大家都如同惊弓之鸟,闻批评而色变。我想,这大概是对“体罚”现象的一种矫枉过正吧。教师没有权力体罚学生,体罚只会把学生推到教师的对立面。但是,批评是德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又怎可因噎废食?  相似文献   

12.
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与教师品德修养有着很大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些现象 :有的老师稍不如意就大为恼火 ,说学生“真是个笨蛋”、“你就知道吃”、“谁都比你强”,等等。一句句讽刺、挖苦之言尖如钢刀 ,深深地刺入学生幼小的心灵 ;有时学生没完成作业或做错了题 ,老师一句 :“给我写 1 0遍”学生就得乖乖听从 ,辛苦疲惫自不必说 ,单是心灵的创伤就永远难以抚平。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 ,常常会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有些孩子甚至对学习、对学校和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以致于酿成一些悲剧。要想扭转这种…  相似文献   

13.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个学生向我告教师的状:“因为有点私事,今天我没上课间操,也没请假,班主任老师非得要罚我在操场上跑两圈。我对老师说,这是体罚。老师说,不跑步就别上课。校长,老师体罚学生对吗?不让学生上课对吗?”我回答道:“老师体罚学生不对,不让学生上课也不对。你违纪在先,虽然老师纠正违纪行为的方式不对,但动机是出于维护学校的纪律,也是对你的健康负责,不是和你故意过不去。你没有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指责教师体罚,这就把事情闹僵了。要想解决问题,双方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自己不对的地方。不出操却不请假对吗?如果有错误就应该向老师承认,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勇敢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违法行为古已有之,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的侵犯,如《礼记·学记》中就曾提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体罚”的弊端和不足,清政府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就指出,“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善。”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教育强调自觉自律,坚持说服教育。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有关废止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指示,禁止采取使学生肉体和心灵遭受痛苦与摧残的体罚与变相体罚。但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教师教学违法现象并非仅限于体罚,…  相似文献   

16.
教师打骂学生通常被认定为师德问题,例行的解决办法是警告、扣奖金直至开除,然后以此为鉴,对其他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然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近年来仍屡见于报端,并且见诸报端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常用的师德教育的“药方”对症吗?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在学校总跟学生发火的教师在家里也经常发火,爱跟学生动手的教师也爱跟爱人及子女动手。   将家里家外的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师德问题,而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方…  相似文献   

17.
李冰 《贵州教育》2007,(19):16-17
中央2台《道德与法》栏目曾报道:大同市五中初二年级一个叫曹鹏飞的同学因学习不好被班主任老师批评、辱骂而自杀事件引起了我心灵的震撼!思绪如波涛汹涌般久久不能平静……尽管目前公安局也不能认定曹鹏飞的死与老师的教育不当有关,但老师辱骂、变向体罚学生的现象其实在好多学校都普遍存在.虽然说这在法律上是已经明文禁止的,可作为老师你不能任由学生胡来.学生身上有毛病,当老师的就得要教育,教育不当就会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有人用顾城的这首诗来形容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其实,距离的长短是由老师决定的。当我们老师用真情去唤醒真情、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时,师生的距离就可以最小化,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一直都是人们所极力杜绝的,然而还有一种相对于体罚,更为消极的惩罚方式——"心罚"却极少有人关注。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体罚这种惩罚方式基本上已经被制止,但是心罚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这种惩罚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施虐,会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各个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普遍地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心罚的现象,由于其表现形式没有体罚那么直观,所造成的影响也可能不会就近地体现出来,所以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尤其在城市 )是大大减少了。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对“差生”的出言训斥与讽嘲 :“你真是比猪还笨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哼 ,你这样混下去能有出息 !”、“你爸妈怎么养了你这样一个活宝 !”殊不知 ,这对于学生稚嫩的心灵有多大的伤害 !一般来说 ,现在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 ,其自尊心像“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 ,弄不好就会抖落 ;对待它 ,我们应“十分小心”(苏霍姆林斯基语录 )。不管教师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么善良 ,理由多么实在 ,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哀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