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程郁  郑风田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91-1598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具有协同性。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满足反向双驼峰模型,即第一轮的发展高峰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导的,而第二轮的高峰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由市场主导向技术主导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集群升级和技术追赶的关键转折点。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市场的扩张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配套完善和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而后以自主品种的开发推动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种视角,通过文献综合,发现该视角过于强调通过国际分工形成的产业外部关联,忽略了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内部动力。产业集群升级应该同时考虑外部视角与内部动力的结合,即产业集群在内部动力推动下沿着外部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具体路径是建立和完善集群内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机制,提高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发展先进的生产者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推动集群由加工制造型向研发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导设计演进的创新集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设计的演进,给产业中的企业能带来持续创新机会。企业沿着产业技术轨道创新,企业自己抓住技术轨道,形成产品族创新,从而形成创新集群。一方面因为主导设计要求的技术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复杂性也促进了技术集群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单个企业不可能独自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创新活动,因而必然寻求技术集成。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技术创新群总是以突破型技术创新为核心,开辟一个全新的产品设计,围绕这个设计展开的是若干个平台型创新。最后,通过实证来证明理论推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杨曦  余翔 《科研管理》2020,41(9):12-21
本文在梳理概括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与创新开放度之间的关联,构建一种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演变的产业技术创新动态演变模型,将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萌芽期封闭式创新""成长期开放式创新""成熟期开放式创新"和"衰退期封闭式创新"。通过回顾中国石墨烯产业的技术创新背景,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研发支持是中国石墨烯产业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演变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以石墨烯技术为例,验证了产业技术创新动态演变模型的可行性,为石墨烯技术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珠三角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技术创新挑战,结合国际与珠三角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验,分析了后向连锁推进型、前向连锁推进型以及外部创新源推进型的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然后对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主张。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市场的协同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克斌  郭伟 《科研管理》2010,31(3):35-43
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给出知识市场与产业集群内全要素协同技术创新概念模型。以陕西纺织产业为例,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集群内知识市场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即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建立完善和开放的知识市场;集群内知识市场发展的目标是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竞争优势,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集群学习的核心主体,对集群技术创新与扩散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建立共性技术创新与服务主体,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产业竞争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产业链的完备和拥有核心技术是集群制胜的关键。虽可依靠政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协调各种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来实现,但国家财政投入有限,各地资源特色不一。为此,提出了采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区域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以各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较少的资金投入,带动实现区域范围内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助推产业由集聚向集群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做大做强,为区域内产业集群综合利用信息资源、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区域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9.
张新年 《软科学》2008,22(1):109-112
在分析总结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化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三个路径:集群结构创新、集群技术创新和集群理念创新;并由此提出了由政策规划、政策制度、政策激励、政策协调和政策倡导构成的"五轮驱动"政策创新模型;从政府公共政策角度出发,提出并分析了馈式动态循环的政策设计流程。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组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面向集群创新的政策创新与应对。  相似文献   

10.
张冀新  王怡晖 《科学学研究》2019,37(8):1385-1393
以7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基础,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度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的行业差异。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效率调整前规模效率主导,调整后规模因素和技术因素共同主导,产业集群以规模报酬递增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前三位依次是:新能源产业(集群数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数19)、新材料产业(集群数9),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数2)技术效率最低。依托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联盟组织、人力资本环境变量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可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1.
周璇  陶长琪 《科研管理》2021,42(7):126-136
本文首次提出技术嵌入式创新的概念并将其量化,首先探究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驱动机理,继而选择2003—2015年我国分行业的工业企业数据,基于驱动机制下的内外驱动因素,构建水平式知识溢出空间权重矩阵,深入分析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和经费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外部驱动因素是实现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共生演化系统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者的相互作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全局角度以及局部角度的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协调化存在行业技术嵌入式创新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郑风田  程郁 《中国软科学》2006,10(1):100-107
产业集群是创业家群体的集聚体。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个体创业家创新行为引来创业家群体模仿的过程。创业家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产业集群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最根本的动力因子。在产业集群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障碍,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家的创新行为突破产业集群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升级与创新。在产业集群产生阶段,发起型创业家起重要作用。而集群在从“点”到“线”的发展过程中,模仿型创业家功不可没。在从“线”到“面”再到“群”过程中,网络型创业家起主导作用。而产业群在升级换代从低路(low road)向高路(up road)转型过程中,研发型创业家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进的特点,提出以创业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理论,并以号称亚洲第一花卉之乡的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的产生与成长为研究个案,具体解剖创业家在集群产生与演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据需求与技术创新互动的内在机制,构建了包含市场需求规模与产业创新能力两个方程的联立模型,并以我国37个工业行业2006年截面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需求规模与产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内生关系,市场需求对创新能力具有并不显著的正效应,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技术创新成果法律保障体系,研发活动也以模仿和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有效的自主创新激励;产业创新能力对市场需求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发明专利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及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能够起到刺激市场需求的效果.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为目的,应着力突破市场需求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制约,形成二者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有关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研究对产业特征的关注还不充分,影响了对激励政策产业层面效应的深入理解。本文认为更为系统地重审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有必要将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同步纳入研究模型,因为它们分别影响产业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动机和技术创新能力。当产业市场竞争度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都处于高水平时,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实证数据来自和五类使能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的16个制造业的2013—2017年的数据,包括R&D资本存量、全时人员当量、发明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和以DEA视窗方法计算得到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吸收能力放大了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但是R&D补贴政策对于技术吸收能力低的产业有更高的正向效应;当技术市场竞争度高时,技术吸收力对税收优惠与R&D补贴的正向促进作用最高。本研究深化了对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的理解,并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重视产业的市场竞争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网络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理解"两个熊彼特"悖论的新视角.建立在企业网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能够提供技术创新竞争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促进缄默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为技术扩散提供有效渠道.随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孕育、形成,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并能够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能对于促进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与绩效评价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本文介绍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概念和DEA测算方法,以浙江省十一个地区为例测算了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影响该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制度、研发项目投入强度、企业群体结构和产业集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然而,政府对技术创新投入并不会对效率有显著影响。因此,区域技术创新政策应更加关注制度创新、产业布局和市场竞争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引入了突破性的产品和服务,还从根本上改变着产业创新的过程和方式。本文以V2X技术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相关产业技术轨道的变异生成、竞争和选择过程,揭示了技术标准在技术轨道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V2X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DSRC技术主导期和C-V2X主导技术轨道确立三个阶段,技术标准是V2X技术轨道演进、竞争和选择的重要推动力量,其驱动作用主要通过标准的应用能力、转化能力、引导能力和扩散能力四种机制来实现。研究结论对把握产业发展机遇、获取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创新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产业创新网络应对“创造性毁灭”的能力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产业创新网络中技术群体之间的创新交互活动日益成为新趋势。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还较为模糊,亟待立足“整体网”层面给予深入阐释和剖析。本文选取新能源产业主要技术子领域的144个专利引用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拓扑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产业创新网络的内部集聚结构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产业外部技术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聚结构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动态性对二者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产业政策部门在不同的技术动态环境下,通过引导产业内技术群体耦合和调整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的集聚态势来提升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依据我国5大类矿种10个矿产资源型产业1996—2013年各项指标面板数据,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发展演变态势进行动态分析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同产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后续产业对原材料品质和技术含量要求不断提高,对上游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2)随着产业转型速度的加快,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水平、生产能力集中度和政府创新资金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而技术引进经费投入和当前产业盈利水平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和粘滞效应。(3)促进资源型产业集群,培育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优化配置效应及宏观调控和导向功能,是实现转型期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