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运用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杞县的城址变迁与固定、防洪系统的修筑以及境域水域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元初黄河于杞县形成三条叉道,直接导致杞县城址的变迁,元末黄河北徙又导致城址回迁;黄河南泛直接促成杞县防洪系统的修筑与完善,重塑了境域水系与湖泊的分布。黄河南泛对杞县的影响深远,是研究历史时期黄河与豫东地区城市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1128—1855年黄河南泛对柘城县的城址变迁、防洪系统的修筑以及水域变化的影响。1542年黄河决堤直接导致柘城县城址由北向南迁移,1554年在旧城南关筑新城并沿用至今,原城址成为如今的"北旧湖",可见黄河南泛对柘城县城态的影响深远,通过该研究可为历史时期黄河影响下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演变的系统研究提供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地勘察分析,探讨黄河变迁对夏邑县的城池建设、城市防洪设施、城址变迁及境内河流水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98年夏邑始受黄河灾害影响,黄河在境内决溢17次,其中1309年、1655年、1722年三次河决而城陷;黄河南泛促成了河堤、护城堤、城墙等防洪系统的修筑与完善;现今夏邑县典型的"环城湖"天龙湖,是黄河泛滥的产物。夏邑城市形态受黄河影响深远,是研究黄泛古城城市形态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商丘古城城址变迁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丘古城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外形独特,整体格局保存完好.1986年,它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古城周围探出了东周宋国城址和睢阳城址.如今,黄河远离商丘北流入海,对商丘影响甚微.然而,历史时期黄河的迁徙改道,使商丘地貌景观的变迁甚为可观.也正是黄河的变迁,导致了商丘古城城址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统治时期黄河利津段水患频繁发生,光绪九年至光绪三十年(1883年-1904年)利津黄河段有12年发生决口,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秩序。为减轻黄河水患带来的灾难,清政府设置营汛制,加强对黄河河务的管理;还采取了迁民避水和减免赈灾的措施;与此同时,修筑河堤、修防险工,并整治利用河滩。这些措施的实施推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今天利津东部的区划格局,影响着利津的民风民俗。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弊端和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带来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6.
明清以来黄河频繁决溢。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许多城市的地址不得不做迁移。本文利用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对睢州古城、旧城与新城的变迁作了系统考察,分析了黄河水患对雎县城址的选择所造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豫北晋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区域,在豫北集中发现了4座龙山文化城址.通过考古材料来看,4座城址和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文化内部受前者的影响更大;参考文献材料和学者研究,这几座城址和尧舜时代鲧、禹治水区域较为吻合,结合城址的建造方式和聚落情况来看,这4座城址的主要功能应是防洪.  相似文献   

8.
宋代,地处黄河下游的惠民县(棣州),因水患灾害严重,再次变迁城址。由于惠民县地处宋辽前沿地带,多次遭受契丹的侵扰,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天灾的频发、商业的受限,进一步激化固有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频发,面对外患与内忧,统治者为巩固在该区的统治,派遣工部尚书牛保奉诏修筑城池。  相似文献   

9.
陕州地处长安与洛阳之间,扼守崤山、函谷关,为黄河漕运要冲,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黄河漕运是影响陕州政区沿革和政治地理格局变迁的关键因素,漕运兴则关中兴,唐廷稳固长安洛阳两京、保障粮食供应才成为可能;漕运废则关中衰,唐廷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控制力都会减弱,政治、军事状况皆受陕州地区的黄河漕运所影响,陕州行政区划屡变也是当时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的外显。陕州围绕黄河漕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地理地位变化,体现出唐前期“关中本位”的丧失、唐中期政治格局走向保守内倾与中央集权衰落、唐后期彻底走向政治分裂的政治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公元1402年9月,北宋与西夏在镇戎军(固原)定川寨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夏军长驱直入,一直抵达渭州(平凉)境内。这次战争涉及城址较多,但《宋史·地理志》等书多无详细记载。北宋为扼制西夏南侵,曾几次修筑镇戎军城,城四周修筑寨堡,是历史上在固原境内修筑寨堡最多的朝代,形成了固原宋城网络。  相似文献   

11.
史前到夏商时期城址的功能不断演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址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增强且最终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及防洪功能为各个时期城址所共同具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址防御猛兽侵袭的功能却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了.史前到夏商时期城址功能的演变既反映了其所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首邦社会-阶级社会.同时也体现了筑城目的由重在保民到重在卫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是经过长期输沙淤积塑造而成的,在自然条件下,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易形成横河、斜河威胁堤防安全。为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堤防,增加防洪的主动性,在河道的适宜部位修筑丁坝、垛及护岸等河道整治建筑物,对控制河流的走向,进一步疏导水流、稳定河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2000年2月,受宁夏黄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委托,清华大学承担了“黄河宁夏河段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组成了以张红武、郑筱明、王光谦、钟德钰为负责人的项目组.著名泥沙专家张仁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历经四年,日前全部完成委托任务。2004年10月22~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在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主持召开了宁夏黄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成果验收会,  相似文献   

14.
继国务院已批复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后,日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批复文件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确保黄河下游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000m^3/s堤防不决口,逐步恢复主槽行洪能力,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  相似文献   

15.
黄河系统自1988年起,先后在黄河下游组建了十几个专业机动抢险队,他们承担着黄河下游各种险情的抢护,对黄河防洪减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硬件建设上,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挖掘、装载、运输等机械设备,一改过去人工抢险效率低、速度慢的特点。几年来,在黄河防汛抢险行动中,专业机动抢险队以其行动迅速、抢险效率高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构建A—AAAA级景区的空间数据库,对我国主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A—AAAA级景区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水域、海岸带、气候条件等自然地理要素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赵新生 《中国科教博览》2005,(3):159-160,16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作为一种非工程防洪措施,在防洪减灾领域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巨大。随着系统的多年使用,部件老化问题日趋突出,设备故障几率增多,直接影响了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降低了系统效能。现行的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是针对全国的普遍情况而制定的,不能完全覆盖或解决黄河流域或测区自动测报系统的特殊问题。为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行和规范今后的系统建设,制定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黄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运行维护规定》,是黄河治理开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代黄河屡屡决口泛滥,造成严重水灾。其原因,一是无计划地围垦而使河道紊乱;二是黄河的多沙特征及其对河床的淤积。汉朝政府曾多次组织人力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尤其是东汉王景治河,系统地修筑了黄河大堤,使黄河七百余年相对安流。但王景治河只是治标之法,要根治黄河,还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植树造林,保持中游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了1998年特大水灾之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对黄河防洪工程基本建设的投入,其投资额接近建国以来到1997年50余年黄河基本建设投资的总和。黄河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和工程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确保黄河防洪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黄河打破了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集“修、防、建、管”于一体的“自营式”的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的根本转变,基本上达到了防洪工程建设三项制度改革对管理体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化,工程项目的建设纳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1998年“三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防洪工程的投资。为管好、用好防洪工程建设资金,确保防洪工程质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果断决策,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和投标招标制,从根本上确保防洪建设工程质量。但由于黄河系统实行“三制”建设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1999年防洪工程施工中停工、停产、拖延工期和质量事故等时有发生。下面就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