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电影广告成为广告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它以其独特的品牌叙事模式发挥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广告的成功与否也正在于其所运用的品牌叙事元素。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究微电影广告如何实现品牌叙事,期望能更好的推动微电影广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鸿影 《东南传播》2012,(9):107-108
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广告的传播路径,大众文化的兴起颠覆了广告的叙事方式。动漫与新媒体、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新的语境下,动漫以其自身的优势迅速与广告结合,这种结合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符合受众的需求也有效规避了传统名人广告的一些弊病。但动漫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方佳媛 《东南传播》2018,(6):158-160
新媒体叙事营销将叙事引入营销领域,打破传统营销方式,借助叙事的诠释力,构建品牌价值,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新媒体叙事营销讲求叙事策略,结合英国百货零售商John Lewis公司的系列圣诞广告案例,可知通过使用隐喻、"普通人影响普通人"、叙事互文性以及建立文类惯例创造品牌联想等叙事传播手法将有助于放大品牌理念,实现叙事营销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传统广告处于"做广告找死,不做广告等死"的尴尬处境时,搭载着新媒体快车的"微电影广告"成为行业的一味兴奋剂。在全媒体、自媒体的网络时代,微电影广告当仁不让成为广告传播的"宠儿",它开拓了全新的品牌传播模式、叙事模式以及投放模式。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体的发展成就了一代广告植入,将广告推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和传统媒体相对"更胜一层楼"。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理念,信息的传播更加的具体和便捷。新媒体是广告植入的新依托,新媒体技术革命和理念创新对植入广告生存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植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这也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广告植入的影响和广告植入在新媒体中是如何呈现的,最后再分析在新媒体中植入广告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广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现阶段广告业研究的重要命题,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新媒体广告对传统媒体的广告预算分流。对于广告的跨媒体迁移,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新旧媒体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因为广告传播的核心目标是与消费者形成良性沟通。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新的消费需要会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蔚 《新闻传播》2018,(15):46-4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媒体广告产业日趋成熟,尤其在网络化社会的新时期,网络化新媒体广告得到飞速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通过研究网络化社会新媒体广告的特点、应用价值、投放方式和应用形式等方面,进行网络化社会新媒体广告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广告作为一种独特的广告形式,表现出与现代广告截然不同的风格,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起广告界广泛关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广告一方面仍然延续着以往风格:一如既往地解构经典,淡化商业色彩,摒弃严密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新变化要求创作者更重视用"影像"而非"文字"来叙事,更善于激发消费者主动去传播和分享广告作品,而非利用强势媒体去推送。同时,也要注重继承后现代广告中的反思和批判精神,而非一味追求满足受众的娱乐快感。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4,(19):9-16
本研究参照叙事程度测量、情感共鸣、广告态度、品牌态度的测量模型与指标体系设计实验与问卷调查并获得数据,将叙事广告效果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检验叙事广告的情感共鸣效果。基于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广告叙事程度、感情认知、感情移入、广告态度、品牌态度这一影响链条的关系路径。其中,广告叙事程度对感情认知呈现高度影响,广告态度对品牌态度呈现中度影响。情感共鸣是影响受众广告评价的因素之一,受众对广告的叙事程度进行判断后,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信莉丽 《青年记者》2017,(18):90-91
如今,利用微信公众号投放广告已成常态.微信公众号软文广告成为运营者在海量信息时代寻求突围的手段,对其叙事特点的归纳总结能为新媒体时代的整合传播营销带来新思路. 微信公众号软文广告的概念 受微信的媒介属性、用户消费行为、碎片化浅阅读以及网络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微信用户更倾向于在闲暇时间消费“软文”.用户市场信息消费行为的改变促使微信公众平台在投放广告时采用软文叙事策略,以弱化用户对广告信息的抵触情绪,提升商品信息的导入度.  相似文献   

12.
王蕾 《大观周刊》2012,(46):49-49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涌现,传媒界形成了一股新媒体的热潮,使我国传媒业进入成长高峰期。新媒体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已成为业界关注、议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新媒体广告发布的多元化与传播的多层次化,使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受到)中击。但是究竞受众对新媒体广告的反映如何,其传播效果怎样还值得调查研究。本论文从广告媒介、广告传播主体、广告传播受众等相关方面探究新媒体广告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提供可为借鉴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欣璟 《新闻世界》2014,(6):189-190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企业营销观念的变化,给广告带来了公关化的新变革。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公关化,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广告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广告效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新媒体背景下的广告公关化展开研究,分析广告公关化的动因、体现、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媒体、短视频在国内呈现出爆发式地增长,以快手和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乐于在新媒体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短视频广告传播的重要性。【方法】文章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理论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希望可以丰富短视频广告传播方面的理论基础。【结果】要求传统的电视节目要在新媒体的基础上,采用短视频的形式,与新媒体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播。【结论】通过阐述新媒体传播概述、短视频广告传播的特点、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短视频广告传播的困境,提出了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短视频广告传播的科学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毛瑞芳 《报刊之友》2014,(4):120-121
媒介叙事是叙事学研究在传媒领域的一个分支,叙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演进,新媒体与新技术催生了叙事模式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超文本叙事、超媒体叙事和开放式叙事。实践证明,新媒体叙述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其最大功效离不开编辑媒介素养的提高,本文以“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为例,进而探讨新媒体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途径,旨在为新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原生广告凭借其去广告化、用户参与、场景融合等特征,迅速成为广告商的新宠儿。那么,从跨媒介叙事视角看,原生广告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大程度的叙事性?原生广告叙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特征分别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推进原生广告叙事实践,也有助于丰富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内容。通过聚焦于原生广告产生作用的“场景”要素,本文认为,原生广告是具有叙事性的,但其叙事要素并不直接蕴藏于广告“文本”中,而是散落在文本之外的“场景”之中,原生广告的叙事需要紧密依赖于“场景”要素的激活来辅助完成。也就是说,原生广告的叙事,是一种“场景化叙事”。  相似文献   

17.
毛瑞芳 《今传媒》2014,(4):120-121
媒介叙事是叙事学研究在传媒领域的一个分支,叙事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媒介。随着媒介的不断演进,新媒体与新技术催生了叙事模式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超文本叙事、超媒体叙事和开放式叙事。实践证明,新媒体叙述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其最大功效离不开编辑媒介素养的提高,本文以"讹人大妈"与"辱华洋人"事件为例,进而探讨新媒体编辑提升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途径,旨在为新媒体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巨大转型,借助新媒体平台短而精、传播快捷、受众多样化等特性,广告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告传播的影响"的探究上,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告传播领域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些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优化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广告产业的创新发展给出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媒体及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原生广告受到了广告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原生广告定义出发,分析了原生广告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之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挤压,各大广播电台纷纷抢滩建设数字化平台、拓宽内容分发渠道,提升广告经营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广播广告形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类型的广播广告、借力于新媒体技术平台或功能的广播广告、定位于为用户服务的自媒体广告。目前这三种广播广告形态尚未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已彰显各自在提升广告传播效果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