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祚强 《现代语文》2007,(11):46-46
《边城》通过对湘西的乡风乡情、乡间生活以及富于神韵的"善"的悲剧的描写,塑造出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流露出沈从文创作的"牧歌"倾向。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历来被认定为一幅富有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的画卷。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因此有人说,走进《边城》,你一定会被那浓郁的质朴民风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动:你的灵魂深处将染上这份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的纯美,思想也将会得到净化;脱下虚伪的外衣,越过世俗的樊管。品味大自然博大的诗意。你将会追求到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教材必修三选了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处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处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教材必修三选了沈从文的《边城》,小说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动荡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处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处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它所描写的故事是现实的,更是理想的,是现实与"梦"的结合。沈从文是想通过田园牧歌的情调,表现人们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完美。  相似文献   

6.
《边城》沈从文著。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22年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到北京,因升学不成,学习写作。后发表了大量作品,《边城》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934年。写一个具有牧歌情调的爱情悲剧。在湘西山城茶峒,年近七旬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靠替人渡船谋生。船总的两个儿  相似文献   

7.
湘西是个山川秀美、风物淳朴的世外桃源,湘西故事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沈从凭着对故乡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中最优美动听的一守。  相似文献   

8.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支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不如说是一曲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他的中篇小说《边城》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歌颂了原始、古朴的农村生活图式和淳朴、完美的人性。构筑了作者心目中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乐园。同时在翠翠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悲歌中,通过一系列意象,表现出作者理想模式的坍塌。以期引起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边城》是沈先生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故事在极具湘西特色的自然元素中拉开帷幕,抒写了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和邻里人家的友情,描绘了湘西优美纯净的自然、人文风光,将人、事、物完美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读者触碰到了一个与外界乱世隔绝,与现代文明毫无沾染的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一、《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边城》笔调优美古朴,故事平静感人,人物鲜活生动。  相似文献   

11.
关注美,歌颂爱,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正是这一主题的最佳体现者之一。《边城》通过对"充满爱与美的天国"的精心塑造,以及对翠翠这位"凝结爱与美的天使"的生动描摹,表现了翠翠这一集自然美与人性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人性美的风情画,有人情、恋情、亲情之美。展现了理想化的边城风貌,从中灌注了作者关于自然人性的理想,描述了美好的人性所遭遇的不幸,表现了悲剧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虚实相交的创作手法,设置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场景——虚幻的梦境与冥界,现实的闺阁和闺塾。杜丽娘在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内展现其双重的性格:在虚幻的空间,表现出一种追求真性情的"越礼";在现实的空间中则表现出对传统道德礼仪规范的"守礼"。这一创作策略的运用使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既具有现实性,带来真实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承载着汤显祖对情与礼关系的思考,隐含着汤显祖的"情礼合一"观。  相似文献   

14.
安妮宝贝最擅长描写是绝望却深刻的宿命爱情,笔下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都难逃某种宿命。每个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在她的笔下呈现出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和抑郁冷淡的内心世界。她揭示着爱情在现实社会中赤裸本质,让读者看到那些有着空洞眼神、寂寞手势,在后现代的水泥森林中浮动,迎接宿命的女性,内心是怎样的流离失所。这种爱情描写,使得她的作品化作一把刺入读者心灵的匕首,迫使他们和女性一起疼痛,在引发读者共鸣和审美的同时,流露出对人生、命运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明清两代的史料中,明宪宗宠妃万氏,一直被描述成一个工于心计且罪大恶极的女人。在史官的笔下,她的主要“罪名”有擅宠、伤堕皇嗣、谋害纪淑妃、勾结佞倖等。据考察《明史?万贵妃传》中的史料多源于明清文人的笔记。仔细推敲这些关于万贵妃的笔记时,能够发现这些记载万贵妃的笔记有些许矛盾之处。故而,理清《明史?万贵妃传》的史料来源并加以辨析就有其必要性了。  相似文献   

16.
晋中民歌中大多数曲目相同、曲调相近;曲目不同、曲凋相近;曲目、曲调相同但却有着某种亲缘关系。研究“时调”对晋中民歌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可以窥视到民歌的衍变及民间作曲在旋律、节奏、结构、调式、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边城》呈现出“成长小说”的特质。翠翠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展现出她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与茶峒的关系上,翠翠面对寂静、平凡的生活产生了“离开”的愿望,但出于照顾祖父的责任感而压制了欲望;在与祖父的关系上,翠翠的内心充满着丧失亲情的焦虑与恐惧,但失去祖父后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走向独立;在情爱关系上,自卑心理下的翠翠既渴望爱情又逃避爱情,但在具有爱的能力后,最终决定守候爱人归来。借助“成长小说”这一阅读视角,聚焦于翠翠这个人物本身,使读者更好地从其生命哀乐中领悟沈从文所谓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8.
构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影响学生课堂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有课业负担、教师教学行为、同伴压力和学生自身的心理弱点等。构建有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教师是核心力量。教师要通过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情感、态度和行为以及评价方法,为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有了大量的信息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学好语言,第二语言的习得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焦虑感、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影响,它们控制着学习者接触与吸收的输入量。依据这一理论,结合儿歌特点,开展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克服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0.
《边城》写于1934年,是沈从文最受称道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一个田园诗般的乡村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现代文明与田园牧歌的激烈碰撞。同时,这部小说也体现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即将降临时的强烈忧虑和怀旧情绪。文章从三个方面——作品中牧歌式的大自然与生活、现代文明的侵袭、主人公的反抗及结果——来分析这部小说主题中的思想倾向以及它所表现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