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潜意识的研究关于潜意识的叙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中的“理念”其实是潜意识的雏型。18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意识阈的涵义是,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意识并不是全部心理生活,在意识阈限以下,称为无意识活动。叔本华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本能、奋进和渴望,在他看来,人们总是被无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冲动驾驭着,意识或理智担任的角色,只不过是个体的外交部长而已。对于潜意识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弗洛伊德。虽然弗洛伊德并不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单向“升华”,二者在某种条件下相互过渡,是一种双向运动方式。潜意识无法用语言表达,究其本质,它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起十分巨大的萌动作用的精神衡量。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来自意识领域和人的本能,是认识领域所认识的客观形象、主体思维等一系列的事物,由于“速忘”而进入潜意识领域反对本能的一种相互撞击所发生的效应。当然,这种效应在潜意识王国中不是“受道德原则”控制的,是在“享乐原则”支配下的一种反应,但它绝不是弗氏原定义中的那种本能和欲望的冲动。本能对来自意识领域的内容产生的各种反应,在不受“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控制的时候,回过头来又可以对客观事物形成多种反刺激。这种反刺激随客体变化,但他们都总遵守着一种原则——仅受本能的影响而不为主体意识所感知。 我们知道形成反刺激的母体双方是本能对来自客观事物体产生的反映和客观事物。反刺激发生的场所是潜意识王国。我们在这里所用的“客观事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识上的内涵。它也是潜意识王国中的一个公民,确切地说,它只不过是以“个体无意识”的形式进入潜意识中被遗忘后才加入个体无意识行列的。因此主体对它既无法控制。也无法感知,形成反刺激的另一母体——“反应”是  相似文献   

3.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被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他把人的心理组织分为三部分 :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未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因受到风俗习惯、道德和法规的约束而被压抑或排斥在意识阈限之下。前意识属于可召回的潜意识 ,经有意注意和努力可转为意识。潜意识和意识是隔绝的 ,两者壁垒分明 ,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卫和检察并不准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到意识中来。他认为 ,尽管潜意识中的种种本能…  相似文献   

4.
<正>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世界范围内,人论纷纭。茫茫九派中,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理论,毫无顾忌地损伤了以往人论中关于“人的绝对理性”的观念,对人的心理机能和行动渊源,做出了令人瞋目的解释,潜意识(无意识)、性本能、释梦学说、构成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法律道德压抑到意识阀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是一个特殊且又十分重要的精神领域,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是非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无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贬低了意识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制造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绝对对立,抹煞了二者之间的相互绕一;割裂了无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否定了无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混淆了无意识与生理本能的界限,把人的心理过程生物化,把人的行为自然化了。  相似文献   

6.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宇宙无意识的概念,认为宇宙无意识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根本规律在人性中的反映,它体现为人的和谐本能和发展本能,两种本能既对立又统一,是人性生长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潜意识在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下,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很难或永远不能进入意识的部分,但它却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父亲罗宾逊对女儿麦克格琳娜的鞭打事件主导了整部小说的发展,并造成了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转变及命运转变.笔者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说,揭开鞭打事件的本相,而透过鞭打事件表象,审视沃克笔下的人性本质,失衡的自我在通过人性的自省后摆脱记忆的痛楚,达成了生存美好愿景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通过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出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而潜意识主要是人的本能欲望.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的满足就是人的自由之实现,人在本能满足的过程中,使个体摆脱了压抑,也就意味着自由的实现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原本只是一个心理学及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专著《心理学原理》中曾把人的意识(即思维)喻作“流动的河流”;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更是提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学说,即人的意识不受社会时空的限制;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又极力强调无意识(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无意识系统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贮存库,而本能和欲望则是人的精神和行动的基本动力,所以文艺要表现潜意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11.
无意识亦即下意识、潜意识,它与意识一同构成人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和意识具有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彼此转化的特点。钢琴演奏训练的初始阶段,有意识地控制占绝对的主导地  相似文献   

12.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之根本。抓住了乡土,也就抓住了一种文化存在的根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史潜意识的积淀。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和情绪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的反复地显现和衍变。这些观念、情感、情绪皆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成为人类的一种灭性、一种生命本能。而寻找的办法,也就是寻找精神的乐土,寻找失去的家园,寻找遭受惩罚的原…  相似文献   

13.
数学观念是人们自觉应用数学理念来处理问题的一种思想意识,它主要通过整体意识、直觉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化归意识与应用意识等来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几种意识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昕 《现代语文》2006,(3):68-69
原欲(Libido),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它蕴藏在“本我”中,是生命能量之源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内趋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原欲”是比“性欲”包含更广的生理机能——“爱的本能”,实际上,二在他那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分。苏童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对原欲的敏感和迷恋,原欲成为他笔下的生命难以抗拒的生命动力,也构成了他的许多小说叙事的张力。苏童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的深层原欲。在苏童的笔下,原欲是控制不住的性欲冲动:是其它欲望未满足时的疯狂弥补行为;是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变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苏童通过对生命的原欲的挖掘和传达来张扬其中包孕的生命意识,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执追寻。  相似文献   

15.
一 在西方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当时无从直接知觉的本能、欲望和经验。在弗洛伊德之前已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以及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又分别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这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潜意识是作家创作前头脑中的蓄积库,进入前意识状态时作家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创作冲动,最后进入意识层面使最终作品浮出水面。这三种心理状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创作,从而使作品产生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艺创作不仅受意识、理性支配,无意识(潜意识)也经常参与其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触发灵感,挖掘记忆,帮助想象,修正构思。作家创作的过程应该是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作用,而意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阿德勒(AlfredAdler)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早先与弗洛伊德、荣格一起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人物,后来在1911年与该学派分裂,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反对把性本能作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一、人性自主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决定人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人性是具有相当自主倾向的。个体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能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也反对分析人格的结构和要素,而…  相似文献   

19.
探究意识是学生内在的认识状态,它包括探究兴趣、动机、意志、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感悟和认识。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杨华  孟繁兵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70-72,93
语感是一个不需要注意观照的言语感知系统,其运作已经完全自动化,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语感属于直觉思维的范畴,直觉是知觉、潜意识、意识三种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