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继同 《考试周刊》2010,(42):188-189
古人曰:“凡事预则立,小预则废。”好的预习有时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所谓预习就是在上课之前把要学的知识先学一遍,达到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更容易掌握主动。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预习是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之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义务小语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第五册起新编入了“预习”这个环节。提示的预习内容、要求和方法,体现在教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出于加强教师指导,放缓预习坡度,渗透预习方法。 一、预习内容 中年级预习内容侧重于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和句子上,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因此,预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教学重点,课后思考与练习,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精心设计。此外,还要注意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 二、预习的基本环节 预习的基本环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在课后字条中标出音难字。  相似文献   

3.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经过预习的知识当堂消化率可提高40%。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先自习新课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直接影响听课效果。从时间与内容上分,预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课前预习——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阶段预习——预习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在开学前的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通常情况下,预习的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接受新知识,需要学生独立阅读、…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前预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槐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英语课前预习能指导与调节课堂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与激发预习兴趣才能使预习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内容及学生个体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顺利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发春 《青海教育》2001,(10):36-37
备课是指教师为了通过实施教学而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所做的一切工作的总称。诸如钻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准备教具;设置练习及作业;制定并写出教学计划、教案等一系列工作。 备课可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课后备课等。 学期(或学年)备课的主要内容是:钻研教学计划、大纲、教材;了解学生;写出学期(或学年)授课计划。钻研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目的主要是对本科目的教学要求进行总体了解。例如,本科目的总体课时分配、章节课…  相似文献   

6.
基本乐理教学的好坏,对高师音乐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乐理作为音乐的基础乐科,教学时间安排与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课程包涵的内容广、习题多、操作技术能力强,而教学时间安排有限,对此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的科学有序、明确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我院是师范院校、全省音乐类招考不设乐理、练耳考试的特殊情况,为了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安排、教学要求及内容和方法上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本人在我院04、06级学生入学时,对他们掌握的音乐基本知识做相应调查,从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许丹虹 《广西教育》2013,(45):31-31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预习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对存在疑惑的地方,能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时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往往敷衍了事地读一遍课文。长此以往,预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基于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引入学生有效地预习。  相似文献   

8.
1 抓好预习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语文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是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数学是一门相对枯燥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根难啃又没味道的骨头。下面就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同仁分享。1.让学生学会预习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学生不注意预习。预习有三大好处:(1)可以对新课有大致了解,有准备地接受知识,特别是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听课中加以重视,容易化解难点;(2)便于做笔记,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哪些内容已在课  相似文献   

10.
预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预习进行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预习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趣味化地设计预习内容。  相似文献   

11.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初步理解新课内容,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预习前的认知准备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从时间和内容上说,预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这种预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做好细致的预习,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些问题上,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2.
1预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预习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预习是课前自学,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感知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品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预习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化学平衡是化学教学中重要基本理论之一。“化学平衡”是本章的核心,既是上节内容的延伸,也是后两节学习的前提。学习的关键在于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一般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师的工作是设置知识台  相似文献   

14.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处理“导”与“学”关系,使“导”与“学”各自发挥最佳效益,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笔者近年来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课前预习:设置提纲—引导看有目的地让学生课前预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轮廓,并初步了解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这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时机,学生在预习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也能培养阅读、分析、归纳和总结等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干预习前根据认知目标,精编预习提纲,在预习中适当指导、点拨、激励…  相似文献   

15.
预习是教学环节之一,主要是指课前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先期的大致了解与熟悉,以备正式学习时有的放矢.根据预习内容量可将预习分为课前预习(只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习下一阶段即将学习的内容)、学期预习(预习下一学期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理应实施,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予以监控,因此很多教师往往不予重视,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如此.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重,由于对学习目的认识不到位,课外学习自觉性往往不够强,因此自主预习效果往往不理想,需要教师出面督促指导,而教师一天额定的工作量本来就不小,很难有时间专门处理学生预习的事情.如此一来,很多教师就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特别是数学,由于很多公理定律以及解题思路等可以在课堂上花少量时间举例分析而让学生明白,很多教师更觉得初中数学预习必要性不大.事实上,只要巧妙利用,预习环节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简要说说如何巧妙利用预习来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分为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三类。文章所说的预习是指课前预习,并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是否需要预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首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诱导学生主动预习,让学生不断探索预习方法,学会学习.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学生会提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明白知识重点与难点,自主解决生字词障碍,找出自己的疑惑,课堂上则会更认真、更有目标地听讲,跟上教师教学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教与学都会变得更轻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有效设计预习作业.对此,笔者结合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与体会.  相似文献   

18.
1.预习。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方法是以自读教材及相关资料为主,主要任务是了解内容、掌握概念、记忆公式法则定理、理解例题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包括提问能力、整理归纳能力、科学支配时间能力和自我管理学习行为能力。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少,自学能力还不强,因此预习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主要内容应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看教材,克服盲目性,或流于形式的坏习惯,低年级教师更要扶着学生去预习。2.质疑。质疑应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提出独…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有关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注重从一般教育理论出发,构建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以及相应的评价系统。这种研究范式强调了教学的标准化,但往往忽略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认知对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根据新的认知主义教学观,学习主体对所学课程的评价认知是其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把学生对历史课的认知和评价作为重要的研究参量。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于历史教学各个环节的认知评价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动机,对学习历史课程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课的期望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好地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笔者做了让学生走上讲台的教改尝试.教改两年,成效显著.-.开课让学生上讲台说每堂课的开始五分钟,是我留给学生上讲台说的时间.教改伊始.只是让学生上讲台去说“上一节课学的主要内容”.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后来,学生胆大了,演讲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让学生上讲台说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让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障碍,也可以让学生提出前学内容中仍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说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说教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