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整体把握课文时应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5,(11):48-50
教学实录 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课敬畏的心朗读课文——《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3.
《敬畏自然》是一篇立意新奇、充满了思辨色彩、情理兼融、极能开启人们思考和遐想的好文章。文章在文字上没有多大难度,所以上述两个设计均将重点落实在“思辨”这个重点上,均力图给学生以情理的感染,帮助学生明晓作者独到的思考,开发其心智和悟性,给以精神点染,这是得当的。因为“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  相似文献   

4.
心存敬畏     
黄明 《山东教育》2005,(1):20-20
最初喜欢上余秋雨,是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呼过瘾;而后又读了他的《文明的碎片》,逐感到一个新的散文时代来临了。自此我对余秋雨一直心存敬畏,以致对自己涂抹的那些“散文”惶然不忍再读。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我对余秋雨的敬畏,其实是他用敬畏的心情所描述的那些更令我敬畏的中国文化——那山、那水,  相似文献   

5.
[教学实录]师:《圣经》上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的意愿是生存,是好好地活.当灭顶之灾袭来的时候,生命进发的智慧,值得我们敬畏.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朗读课——《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以“自然奇观”为主题编写,包括导语、课例、“语园地一”三部分内容。课例安排了《观潮》、《鸟的天堂》两篇精读课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两篇略读课。  相似文献   

7.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从湖边几棵树“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飘散白色纤维写起,引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感悟,抒写对生命的“敬畏”和赞颂之情。同是写杨柳飞絮的古诗,作者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我们不妨将两首古诗同《敬畏生命》作比较阅读,也许对张晓风的生命感悟会有更深的认识。第一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意是:那纷纷扬扬的柳枝才嫩芽初吐,浅黄色还没有变浅绿色呢,可是它得到阵阵春风的吹动,便得意忘形起来,迫不及待地…  相似文献   

8.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10.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1.
电影《阿凡达》是卡梅隆导演的最新作品,该片票房已创下全球之最。影片中有多处体现出卡梅隆对人性的关注,本文就以影片中的“地球人”、纳美人、杰克这三个人物角色进行剖析,借以展现导演在本片中体现出的“对人性的关注”。最终指出“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尊重”才应是人性所应具备的本质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一、由自然到创造 教学《现代科技》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物体》单元中的《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时,要求能区分出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初步涉及“创造”产生新物体的概念。学生认识自然物体时,根据“地球上原本就有的,不是人们造出来的物体”是自然物体,像树、玉米、海鸥等植物和动物。但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严春友巧妙地借用拟人手法,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再也不能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本文,我们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还应结合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等自然灾难,体味本文的观点,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认识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一、注重学科联系,变“单学科”为“多学科”。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让学生联系《自然》、《社会》科所学,搜集有关图片,文字,数字来理解“地球慷慨地为人类提供资源,而人们随意毁坏,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牛艳 《学语文》2009,(2):56-56
《文心雕龙》中有许多理论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启示。启示之一:中学写作教学不能把目的放在应付考试上,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写作是自己表达情志。观察社会,体悟人生的一种手段。儒家经典《论语》这样说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阳货》)。阐明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序》也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秉承先志,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明诗》篇中指出。人禀七性,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相似文献   

19.
《敬畏生命》一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是不太好理解的,父母对儿女的付出、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这类话题,他们是不会有深刻认识的。怎样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珍爱生命呢?我有了“算账”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学生熟读课后,我请每位同学拿出本子与老师一道计算“父母养育一个儿女直到他(她)大学毕业共需要花费多少钱”。  相似文献   

20.
本组教材以“自然景观”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美景,生活时时有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这组课文安排很有特点:《海上日出》和《夕照》展示了朝阳和夕阳的不同特点,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各不相同,能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古诗两首》和《迷人的张家界》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不同的是,李白和苏轼用凝练的语言描绘雄姿万千的天门山、庐山,《迷人的张家界》却极尽词藻渲染张家界的迷人仙境;“积累&;#183;运用”是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描写自然景物的五幅对联的“读读背背”、“阅读”《大理三塔》、“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习作”等内容。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教材编排避繁就简、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