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人城市.由此而产生的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既有助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范先佐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部地区农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从2005年起,经过4年多的时间,对我国中部地区部分县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特别关注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到我省创业,这类人口约有300万。同时,我省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也加快了省内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这类人口也约有300万。在这个大背景下,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日显突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坚持把解决进城务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提到贯彻落实“三…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俨然成为学校普及与落实义务教育的新难点.文章基于调研基础上对安定区西关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史务教育状况进行描述,并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机会上表现出国民待遇的缺失。能否给予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国民待遇,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政府应当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切实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城市接受教育的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就学受教育问题,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在相对发达的城市的反映,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短期的对策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基本的义务教育,强化流入地政府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管理责任,规范民办学校的教育行为,建立非正规基础教育机构民间组织。同时,直接承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具体教育实施的职能,切实使流动人口子女得到相应质量的义务教育。长远的对策是:国家适当调整宏观政策,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质量差距,并改革户籍制度以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大力支持和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质量差距。  相似文献   

6.
利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的数据,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代际向上经济流动,发现:在农村地区,子女对于老年人的赡养是受到子女和父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老年人是否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以及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多少,受到他们自身健康状况和年龄的影响,而子女是否支持老年人则更多的取决于子女家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农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仍然存在入学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明确流入地政府、学校的义务教育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制度,积极改善流入地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关怀和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社会身份认同、社会接纳感、主观幸福感、自尊等方面存在人格障碍倾向。这种倾向与儿童的社会性背景密切相关。儿童的家庭背景、学校情况、同伴关系、社区环境等不同程度地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格发展,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200名初中流动人口子女为被试,采用量表对其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在成就动机、父母期望和家庭帮助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没有因年级的升高而趋向更好的适应性。依据研究结果,人格特质与社会背景资源两个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性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出现大批城市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数量逐渐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问题随之产生。流动人口子女缺少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公等,正成为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情况,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现状,完善自身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黄丹  蒋欣 《华章》2013,(1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其流动形式从青壮年外出务工转变为一家人长期居住在外。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随迁子女。随着流动人口越来越多,随迁子女在城市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家庭教育的隐蔽性较强,因而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从外来务工者职业和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程度、居住条件、社区环境管理、政府政策、社会制度、社会关注度来发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变迁过程中流动人口的群体特点、家庭的亲子交往、学校教育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对策包括:转变观念,建立富有弹性和面对现实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模式”,为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出发,探讨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希望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既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的年龄范围主要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为6-15周岁的中小学生。本文所讨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指的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在西安上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就接近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补正     
《生活教育》2011,(18):33
2011年第14期《生活教育》杂志刊登的胡金平老师撰写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管理问题研究"(07JYB006)  相似文献   

17.
农村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的演变是影响该问题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对制度演变进行多维度剖析,找出其存在的制度障碍并进行清除,才能保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真正行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26.3万,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已经突破130万,他们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针对城市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而采取的学校教育干预措施,其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城市中小学教师对城市教育抱有狭隘认识,缺乏接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怀有偏见和"放任"思想,使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教师应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情况,研究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并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