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洞穴喻”是西方哲学的经典寓言,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之一,它包含柏拉图哲学基本理论和观点.在“洞穴喻”中,柏拉图以“洞穴”喻世,来说明现实世界中两种不同本质人的不同境遇,一种是特立独行、有思想、自由求索积极上进的有识之士;另一种是逆来顺受,不愿接受改变的无知之徒.“洞穴喻”带有一定的启蒙之意,也是西方哲学史早期启蒙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洞穴之喻”是西方思想传统中最基本的文本之一,它可以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借助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象学家的术语并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尝试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柏拉图的洞喻启发了我们对自身生存的存在论的思考。人们日常的存在方式就是在洞穴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洞穴中囚犯的认识,将想象或者影像误认为现实。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等都是将我们囚禁于其中的洞穴。一般人的行为都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习惯性观念的支配,缺乏反思与批判。哲学的怀疑论者断定人们是洞穴中的囚犯,而科学和实际生活则证实人们经常摆脱洞穴。我们如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三种借以走出日常生活洞穴的方式分别是失去平衡的疾病体验、不在家的焦虑感觉、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超越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困境,追求理论的自治和灵魂的平静,为了给哲学家下定义,柏曾以建筑师作为隐喻.柏拉图的政治教诲就是要进行“技术统治”,其隐微说辞的代表就是“洞喻”,“洞穴比喻”它反映了一种总是为事物的假象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真相的人类知识处境.哲学家下降到洞穴是出于哲学的内在必然性,可见政治与哲学的矛盾可以化解的,也就是说哲学家从政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持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围城》的魅力皆在“围城”二字。“围城”是作品的通贯大喻,是寓言,又是预言。钱钟书赋予了“围城”以深刻的哲学意蕴,揭示了现代人类文明和现代人生困境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5.
"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哲学寓言,也是他对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最深刻的阐释,指明了灵魂转向是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的根本区别。"洞穴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门灵魂转向的技艺,并揭示了善的理念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以"洞穴比喻"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剖析我国当下的教育现实,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野草·影的告别》主题与《坟·摩罗诗力说》卷首语提示的主题是同一主题。表现这一主题的情节撷取自柏拉图《理想国》第7卷中著名的“洞穴喻”里的“囚徒”从“洞穴”走出的寓言,关键情节是“灵魂的转向”。《影的告别》的人物是“影国”的两类居民,他们身上有着“洞穴喻”中两类“囚徒”的投影。“影”以自身为试验,向昏睡的影众告别,对于“影国”是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他选择和黑暗抗战,“被黑暗沉没”,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是“和光阴偕逝”,做进化途中的“中间物”,为进化献身。“影”选择走进化的路,赋予人物性格以悲剧的审美特征,将作品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唯悲剧独有的崇高的诗的审美境界,是诗与哲理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新阐释柏拉图的洞穴喻,艾丽丝·默多克对隐喻中所蕴含的人作为认知主体与被看“客体”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以此来批评现代道德哲学对于人的道德现实状况描述的不足;与此同时,默多克对“善”的“现实化”描述肯定了它对于处理“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为当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是实现其“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从《理想国》的几个典型隐喻(即洞穴喻、戒指喻、太阳喻、线段喻)中可以发现其教育本质观的证成逻辑.洞穴喻象征着何谓灵魂转向,戒指喻象征着灵魂为何转向,太阳喻象征着灵魂转向何方,线段喻象征着灵魂如何转向,这一完整的线索使得其教育的本质统一在灵魂转向的技艺之中,从而形成柏拉图教育本质观的系统合理的证成逻辑,也为我们现今思考教育问题提供经典文本的证成思路.  相似文献   

10.
《芋老人传》是一篇政治寓言,它通过芋老人和相国间食芋的故事,针砭时弊,寓庄于谐,发人深思。寓言,也可以说就是喻言,是一种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彼喻此的文学。在寓言中,“小”与“大”,“远”与“近”,“古”与“今”,“彼”与“此”,质言之,就是修辞学中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只不过寓言的喻体一定是一个完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日常语言中最为常见的隐喻本体之一,用以喻指"生活"的喻体极其丰富。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看,"生活"是隐喻框架中的目标域,以"生活是X"概念隐喻为基础,衍生出多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庙里的神"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阐述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厮杀的战场"从哲学史的角度突出了哲学的自我批判,"花蕾、花朵和果实"在承继哲学批判性的基础上从辩证否定的层面进一步阐发了哲学的发展问题,"密纳发的猫头鹰"从正面指出了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所具有的反思性力量,"动物听音乐"则批判了哲学学习中存在的简单而片面的知识论倾向。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有助于我们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真正形成哲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虚拟体验是数字时代一种全新、别致的体验,隐喻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在虚拟体验中所接触、接受、加工大量的隐喻信息与符号,能促使人从获得隐喻到参与隐喻的演进,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种"隐喻式学习"。对此机制、过程进行解构并从镜像隐喻的视角进行审视,对于当今网络学习无疑具有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6.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了《孟子》中关于“政治主张”、“亲民浓情”和“个人修养”等核心内容的三个主要隐喻的哲学内涵、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认知机制,以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语料探寻认知隐喻观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思想的修辞手段,与身体经验紧密联系。笔者对汉语、英语中有关“吃”的概念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角度对其做了讨论分析;通过阐述它们的体验特点,支持了隐喻具有体验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引发了许多问题的讨论,即: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