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华人局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代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是: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t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将坚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今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指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中国完全统一 ,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 ,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走出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一 :用“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就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简析 :①“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②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有和平和武力两种方式。用和平方式 ,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损失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③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方针 ,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一、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前提;三、坚持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四、“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政治知识链接]1.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一个中国”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相似文献   

5.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事关国家主权领土统一、完整的关键问题。在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下,借鉴康熙收复台湾的历史经验,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统一战线等多种途径,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台湾民族论”、“台湾地位未定论”、“住民自决论”、“两国论”及“废统论”五种典型的“台独”谬论进行深入剖析,揭露其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实质,并对各种“台独”谬论进行严厉抨击和批驳,帮助人们认清“台独”分子分裂国家和民族的种种罪恶行径和丑恶嘴脸,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提高青年学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统一,坚持“一国两制”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四川省德阳冯力同学问: 陈水扁上台以来,岛内“台独”势力加快了“去中国化”步伐,推动“台湾正名”,叫嚣要在“2006年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谋求通过所谓“宪政改造”搞“法理台独”,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在这种情势下,2004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程序。这部法律,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八项主张,把我们党和政府二十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化,体现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伟大构想是为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所谓“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有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坚持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案例背景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提高青年学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统一,坚持“一国两制”的自觉性。德育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1.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国内外各种支持“台独”的势力。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最好的办法。对此,你不同意以下哪种观点:()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我国国家统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表明了我们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到知荣明辱。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一国两制”的涵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目的、内容及现实意义的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一国两制”为“反分裂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反分裂法》以法律形式贯彻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为主旨,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和坚强决心,是一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法律。此法从法律上贯彻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前景,也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4.
台湾社会意识包括中国意识、台湾意识、疏离意识三个层次,与此相适应,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既盼望祖国统一、又希望维持现状是台湾人民的普遍心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既符合台湾人民统一的愿望,又符合台湾人民维持现状的要求,是易于被台湾人民所接受的最佳统一方案。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台湾人民必将了解和接受“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而设计。香港回归12年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展现出勃勃生机。香港的成功实践为两岸和平统一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策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王龙巧 《教师》2012,(27):92-94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努力;②“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为台湾的和平统一提供了依据。二、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一项旨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用自己独创的“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了港澳问题,也必将以这种唯一可行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反对台湾独立,谋求祖国统一,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立场。国共两党的这个共同点,渊源于中华文明的精华及其造就的炎黄子孙所特有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意识,根植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底,更反映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永久性的根本利益。那么,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呢?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一国两制”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其可行性在于: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要有两手准备、把握主要矛盾、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其不变的原则和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有效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9.
完成祖国统二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实现和平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出了“和平解放”的思想,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20.
元月三十日,江泽民同志在新春茶话会上作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作的重大政策宣示,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情况而采取的重大步骤。这个讲话不仅精辟地阐释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精髓,而且为结束现阶段两岸敌对状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两岸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主张。讲话所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为,都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