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开栏语]巴金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写作全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在的呼喊。正如他自述所言:“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套用托尔斯泰评价卢梭的话用“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那是一点没错的。生涯几乎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他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随想录》是当作"遗嘱写"的,这个命题使我们感到一种真诚的肃穆和神圣的氛围.《随想录》摒弃虚假与矫情,反对欺骗与花言巧语.人与历史的关系是《随想录》的基本话题,集中为对"文革"的思考.巴金的理性精神不仅表现为彻底否定"文革",而且表现为在自我解剖中重获文化良知.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范式转换的意义,它们超越了手扪伤痕的"文革"追忆,以异质的美学试验来破解"文革"极端政治理性、寻找后"文革"时代新的现代性想象的可能性.两者不约而同地选择"疯癫"这一视角来展开现代性想象,"疯癫"第一次在新时期文学中成为自主的美学追求,具有了自足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灯是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与《灯》中集中表现的意象。借助这个意象,巴金尽情倾诉了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呼声,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赞美。而巴金在其他文章中对灯的拓展描写,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以及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池田大作与巴金相知,除了都倡导中日和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对文化专制和文化迫害深有感触、都对青年充满了爱和期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在文学上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念。首先,他们都崇拜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其次,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尽情敞开沐浴在俄罗斯文学之中;池田大作对巴金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也有深刻的共鸣与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巴金以笔代刀,无情地解剖自己,清醒地深思“文革”产生的原因,自我反省,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忏悔意识。巴金年轻时代具有赎罪意识;文革期间整个社会都笼罩着忏悔气息;儒家思想重视“内圣”与“反省”;卢梭《忏悔录》等各种各样因素都催生着巴金忏悔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巴金曾两次赴朝。在志愿军中,巴金并非只是被动地"看看材料,听听报告",而是不怕艰苦,不惧危险,积极主动地深入前线,体验战士的战斗生活。面对新的人民英雄,他怀着强烈的感情,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近年有的研究者否定巴金在军中体验生活的积极心态,且认为巴金在志愿军中所看到的生活都是被圈定的、修饰过的,巴金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创作没有自我,没有真情,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走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仁爱忠诚正义自律过了101个春秋,参与、见证、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但他又始终有着青春般的激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情和赤子之心。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荣誉得着自由。”无数;但他却说“我不是文学巴金:20世纪的良知符号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因为有了5卷本,40…  相似文献   

10.
"伤痕文学"是中国在80年代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在"文革"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表现"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它使文学恢复了尊严,是新时期文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以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例,分析伤痕文学的特征、历史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文革文学:文学性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学,革亦然。革学的形成受革审美理想所导引和规范。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实现政治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从而完成在艺领域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是革学审美理想的主要内容。革的结束,被终结的只是革学这一学的历史时段,而不是革学的学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14.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太炎先生一生的功过作了宏观和科学的评价,有颂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为我们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林彪路线”是“文革”后期普遍采用的一个习惯用语,是对林彪为代表的反党集团在“文革”中所推行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总称。“林彪路线”具有公开的一套路线和暗中的一套路线。其公开的一套路线的特点是极力迎合所谓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利用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左”倾错误,把这一路线推向极端。其暗中的一套路线则是林彪在实现篡党夺权以后准备实行的一套路线,因而这是一条未及全部实行的路线,是林彪准备施政的腹案。前者是林彪篡党夺权的手段,后者是他篡党夺权后准备实行的路线。“林彪路线”的两面性从反面证明“文化大革命”的破产是必然的,“林彪路线”的破产也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预示着“文革”必然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作为杰出的辛亥革命家,景梅九不仅从思想上,更从行动上完成了他的生命升华。他的《罪案》一书,既是对自我一生的评判,更是对辛亥革命前后面对危机四伏和曙光将临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心灵变化和升华的真实写照。他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既有热烈情绪,又有亲身投入,更有冷静反思,其革命精神与人生智慧,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对革命的论述中,有些内容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例如,毛泽东概括了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革命。其中却不包括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蕴涵着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深刘理解。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性质的革命基本结束后要及时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转变的思想,以及将经济革命称作党领导的“第二个革命”的思想。反映了建设时期他对革命的新思考。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地位的评价,则使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从识他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本化是20世纪历史哲学叙事转向后的一个重要命题,彰显了语言的建构作用。当语言成为问题,神性、历史、真理便不再具有确定性,一个又一个充满悖谬的人物形象也由此诞生。在这一背景下,翁贝托·埃科的小说《波多里诺》就集中体现了主人公波多里诺的悖谬性。本文分析了自称说谎者的波多里诺虽然谎话连篇却体现出对亲情、爱情、友情和追求的真诚。他的谎言处在亦真亦假的边缘,质问了历史与真理;他的追寻更是来源于虚构,但他的孜孜以求却与其他人利欲熏心地着眼于现实利益形成鲜明对比。至此,虚与实不再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