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教育技术》2015,(12):90-95
协作学习的评价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文章把协作学习交互效果界定为小组共同的知识建构水平,运用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评价方法对在线协作学习的交互效果进行评价,而定义总激活量、聚焦程度、深度三个指标可评价协作学习的交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均能有效反映协作学习的交互效果,说明基于信息流的协作学习评价方法适用于在线协作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开放网络环境中,小组特征、教学干预等作为影响协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已引起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多因素组合对小组协作问题解决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联通主义学习是开放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探究知识协作与创新的重要领域。以小组内部的成员类型、学习动机、在线学习技能以及小组外部的促进者学习支持和教师指导反馈作为前因条件,小组协作表现和互动水平作为结果变量,探讨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下内部小组特征和外部教学干预对小组协作问题解决的影响发现:(1)高质量在线协作问题解决是小组特征和教学干预等多维度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2)具有高在线学习技能与内在动机等特质的小组在协作问题解决中更易成功;(3)小组成员类型以及促进者学习支持在协作问题解决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4)教师指导反馈在促进协作问题解决时比一般性的督促提醒、资源共享等学习支持更有效;(5)小组特质在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某些小组特质的缺失可由学习支持或教师指导进行补偿。该结果启示应融入复杂系统视角认识和评价网络环境下的群体协作活动,基于不同协作目标合理组织与调整协作群体结构,根据学习群体特质灵活提供学习支持与指导反馈。  相似文献   

3.
美术教学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去的个体学习正逐渐向团队协作学习转变,Wiki新的网络交互技术为实现这一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利用Wiki技术,在美术教学网络协作学习中可以实现: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分组与活动计划、资源搜集与小组讨论以及小组作品展示与在线评价,可以有效地支持美术教学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线协作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继续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在线协作学习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对继续教育中的在线协作学习应从小组结构、任务、权力分配、评价实施和虚拟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远程在线协作学习使远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协作和竞争得到了真正体现,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成为远程开放教育积极倡导、大力推行的一种重要的协同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证明,远程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线讨论题目的设计以及在线讨论活动的主持是两个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着远程在线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与成败.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发展,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协作学习的教学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两个方面,探讨了教学评价在大学英语协作学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我们在“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支持平台的支持下 ,选择了“我看东北发展”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性学习课程 ,遵循小组学习活动周期对学生各阶段活动进行了设计和指导 ,最后设计了相应的评价量规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网络教育的学习理论——参与理论,在进行网络教学策略设计时,以小组协作活动为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加强学习过程控制,采用多维度评价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促学生有效学习,以协作促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线协作交互通过个人理解与小组对话促进知识建构,是实现在线深度学习的重要活动基础。以促进在线协作交互深度为目标,基于协作知识建构与探究社区框架构建在线协作交互干预原型,并将数字徽章作为过程性评价手段,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尝试探清数字徽章影响在线协作交互深度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效果。研究发现,小组数字徽章通过明确的小组目标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成员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进而增强小组整体在线讨论的积极性;个人数字徽章通过个体成就动机的激发,可以增强个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度;数字徽章能够显著提升在线协作交互的结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家,一个小组里的同学就像一家人一样。小组捆绑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相互促进、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小组捆绑式评价"就是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考核有机结合,实行小组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网络学习评价问题对推动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网络学习评价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且仅限于线性模型,缺少科学性。为克服传统网络学习评价方法的不足,实现网络学习评价的智能化,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实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准确率高,能为网络学习评价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2.
自学考试应该办成全球最大的开放与远程学习体系,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加紧构建公共助学支持服务系统.要加快认证并建立一批规范的助学中心,开发网络在线助学平台,支持自考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课程中积极探索形成性评价及相应的学分认定.  相似文献   

13.
终身学习网可以满足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能够让学习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文章以新疆终身学习网为例,简述当前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精心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网络课程设计、注重课程介绍与在线作业设计、注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提高终身学习网的交互能力、有效设立学分银行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投入与学习成效紧密相关,是学生进行有效参与和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针对个人学习投入,缺乏在协作学习中小组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认知投入、行为投入、社会投入、情感投入四个维度构建了在线协作学习中小组学习投入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索小组投入分析模型各维度与小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组学习投入中行为投入、社交投入与小组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积极、消极、困惑三类情感投入则与小组成绩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同时发现,高分组在中立情感投入、认知投入的问题和元认知维度中的均值都高于低分组。最后,通过分析在线小组学习投入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今后优化学习支持服务以及提高小组成员协作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外支撑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模式,大多以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缺乏教与学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本文通过将协作式教学环境融合到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优化设计各项功能模块,实现网络课程与协作学习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线学习环境缺乏人际交互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线学习需要依靠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才能维持。对于在线学习的实际成效,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来对其进行测量,但由于这些工具和方法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使得针对学习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因而感知学习常被用作反映学习的指标,也被视为衡量网络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影响感知学习的变量很多,既有个体层面的,也有小组层面的。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生参与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学”为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个体层面的变量——个体的协作学习态度、与熟人的交流能力,小组层面的变量——小组任务的相互依赖、小组任务的有效分配以及社会临场感都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感知学习。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cial presence, and attitude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Students in one middle school course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after they received initial general instruction regarding teamwork skills.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based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ST-OCL)” and the “general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G-OCL)” groups received subsequent associated skills training. The overa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fter each group took part in the treatment during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DST-OCL”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ocial presence than the “G-OCL” groups. Specifically, using “DST-OCL” strategie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using “G-OCL”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interactivity,” and “privacy” components of students’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ffer an insight into methods for us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as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for improving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terns of network dynamics within a multicultural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t analyses the interaction of participants (both students and facilitators) within a discussion board that was established as part of a 3‐month online collaborative course. The study employs longitudinal probabilistic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to identify the patterns and trends within the network. It conjectures and tests a set of hypotheses concerning the tendencies towards homophily/heterophily and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The paper presents identified interaction network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also evaluates network dynamics by considering participant roles and group work in the course under study. Result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es are reported along with measures of statistical confidence in findings. The potential for extending exploratory SNA methods and visualisation techniq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re discussed here.  相似文献   

19.
协作学习及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其最大优势就是促进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英语口语协作学习方法主要有看图说话、复述故事、互相提问、口头作文、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总结法、学生互评或自评法、协作学习测试法、协作学习问卷法等。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leadership, group cohesion, online engagement, self-regula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Data included surveys and online discussion logs from 171 students in an undergraduate online course.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revealed unique contributions of task and relationship leadership in small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ach form of leadership may translate into greater use of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that align with students’ focus on either the instrumental or interpersonal resources related to academics but may bring about a corresponding lower utilization of other types of self-regulation strategies. Furt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group cohesion provided the most robust and multifacet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learning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