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明华 《小学生》2013,(12):112-1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一个重要概念。而小学品德学科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没有丰厚真实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支撑,品德课程就让人感觉是纸上谈兵,无法让学生的道德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教学实践中,品德课教师经常会出现困惑,为什么我们依据教材展开教学,可实效性却不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品德课程缺少资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品德教师把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人、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德育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形式与渠道,构建开放性、动态的教学体系,使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活用教材资源,唤起学生感知教材是实现课标的重要体现依据,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可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从教材、学生的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一、立足教材摇开发整合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之一。但是,就教材教教材仍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整合。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教…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为了使教学更接近现实的社会生活,课程资源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8.
李琴 《辽宁教育》2014,(8):53-55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成了当前教学中广大教师研究的焦点.但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研究看,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个: 首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品德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对于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一、活用教材资源。充分合理使用教材,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支持系统,它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为《品德与社会》新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上的支撑,能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民俗文化、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进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等文本资料;影视节目、录音、软件等音像资源以及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这与陶行知先生以整个生活为课程资源的课程观十分吻合,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剖析课程总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培养爱心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使命,而"促进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要求.课程总目标直指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时事资源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即时的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参与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且可以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智慧,对于发挥课堂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