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10期的《上海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本年度迄今为止最大的惊喜,陈希我、鲁敏、王松、荆歌等“一线作家”汇聚,作品质量也相对较高。与此相比,第9期的《上海文学》像是一个平淡寡味的过门。  相似文献   

2.
傅金祥 《现代语文》2010,(10):43-45
时间:2009年11月地点: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6级课堂傅金祥:大家都读了陈应松的《母亲》(原载《上海文学》2006年第10期,《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转载)。我们今天的课主要是鉴赏、讨论这篇小说。文学阅读鉴赏属于开放性的精神活动,其目标并非寻求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上海文学》第十一期总计刊登了两个中篇,四个短篇。  相似文献   

4.
第5期的《上海文学》,似乎又回到上海了。七篇小说中,有三篇都写发生在上海的人与事,且风格各不相同。其余的作品中,残雪的中篇《二麻进城》与李晁的短篇《少女故事》也颇为耐看。  相似文献   

5.
第5、6期《上海文学》比较平庸,没有特别抓人眼球的作品,写得热闹好看的如杨少衡的《合水渡》、阿袁的《梨园记》者,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文学期刊《古今》为中心,考察上海沦陷期文学散文风格的发展方向,展现文学在特殊环境下以历史、怀旧、掌故、考证、风土人情的叙写为主要风格的传统性质,揭示出沦陷文学不为人知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2009年《上海文学》势头平平,基本没有大的起伏,岁末的第11、12期顺势来了个平淡的收束。但平淡中也有亮眼的,即孙未的短篇《点火》。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我院部分师生创作又获新成果。青年作者张发、秦溱继发表了《有福老汉》(曾评为山西省一九七九年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之后,又向读者献出了新作《放债》(载《上海文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张发同志还创作并发表了《硬汉宫老存》(载《汾水》一九八○年第十二期,《小说选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转载)和《变》  相似文献   

9.
我省青年作家张发的处女作《有福老汉》(载《汾水》1979年3期)发表后,荣获当年《汾水》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新华月报》旋即作了转载。接着,他又相继创作了《硬汉宫老存》(《汾水》1980年12期)、《变》(《山西日报》1981年1月8日)、《放债》(《上海文学》1981年1期)、《天气暖融融》(《晋阳文艺》1983年5期)、《闭门羹》(《小说林》32年5期)、《喜鹊喳喳》(《小说林》83年10期)等六个短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前后共出第一至第六十号的四开报章《文艺新闻》,其后期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1932年3月28日出版的《文艺新闻》第三版“文艺战线”有两条消息,第二条题为《文学——大众化》。细读这条消息全文,题目中的“文学”其实是一份杂志的名称。这条消息的全文是:“最近闻有新进作家多人,组织一文学杂志社,将出版半月刊一种,定名为《文学》。性质转载理论文字,提出文艺运动上的种种新问题,尤其注重‘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第一期现已付印,一星期内即可出版。”  相似文献   

11.
欧行,难掩一片乡愁──读郑振铎的散文《海燕》陆荣椿郑振铎的著名散文《海燕》,是他在1927年5月间赴欧洲学习和考察途中于海轮上所作,初次发表于同年6月上海出版的《文学周报》第273期,后来又被收入他的散文集《海燕》(1932年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之中...  相似文献   

12.
关乎来年的征订数量,原本满心期待9、10两期《上海文学》会有出挑的表现,不料绝大多数小说都没什么作为,有的甚至连差强人意都够不到,读来难掩失望。倒是被排在第9期边角的短篇《好笑的爱》(黄雯),却以新鲜的经验给人不少的惊喜。  相似文献   

13.
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论争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始于《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的《旷野上的废墟一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其导火索是发轫者所认为的文学危机。这场论争引发了很多层面的歧义。本文对这场论争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梳理,并对其人文思想背景进行了深入考量。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白话文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于1915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并担任主编,第二期改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它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学》第五期中篇有四,徐则臣的《水边书》是已发表在《大家》2005年第2期的《石码头》之续作,《石码头》的珠玉在前,不免使读者对于这篇《水边书》的期望更高。《石码头》作为一个成长小说在写到"我"愤而出逃时戛然而止、余韵深长,《水边书》则以多年后"我"  相似文献   

16.
蔡小飞之死     
我们先来看一份曾经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关于蔡小飞的“简历”: 1987年12月生于上海,10岁加入上海当地少年杂志社。1999 年凭借《是谁出卖了文学市场》红遍上海文学圈,后组建“C17”少年诗歌文学联盟和天津方圆文学社。代表作品有《记得》《留给明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有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前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第四卷五三四页《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的注说成立于一九二○年,这大概是根据茅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宗旨》一文所说:“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这是记错了,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见1959年5月《文艺报》和《文艺月报》)中已予以订正为一九二一年一月成立,但没有指明是哪一天。丁景唐在《对〈鲁迅全集〉注释的几点意见》(见1959年第20期《读书》)中  相似文献   

18.
解读贫穷——《摘贫帽》及其它苑学智本文主要谈韦晓光的《摘贫帽》(发表于《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还要涉及《故乡》、《丰收》、《暴风骤雨》、《三里湾》、《李顺大造屋》等几部作品。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将中国近一个世纪农民生活连缀成一幅图画,从中...  相似文献   

19.
《杂志》不仅为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人指引了方向,而且对文艺创作做了具体指导。对现实发出声音作为其重要文化使命,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是它对现实发言的主要文学形式,《杂志》借此延续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关于新文艺腔的论争与对日伪民族主义文学口号的反驳是《杂志》开展的两次重要文艺论争;《杂志》为张爱玲的成名提供了多种机遇,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的呵护与培育给张爱玲提供了更大的文学空间,张爱玲能成为沦陷时期上海文学的重要存在,《杂志》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20.
王周生简介:1947年8月出生于江苏启东,“文革”中下放到上海崇明东风农场,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陪读夫人》、《性别:女》、《生死遗忘》;中短篇小说集《红姨》、《安乐死》;以及散文集、学术专著等16部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第一届女性研究优秀专著奖、上海市长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奖、上海市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另有二次获得天津《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