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宠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就收录了此文。文中的“落英”何解?文下的注释是“落花”,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虽未对其作单独解释,但从译文“地上的落花繁多”可看出也是将其理解为“落花”的。再翻翻其他的教辅资料,大多作此解。“英”解释为“花”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落英”也有“落花”一义,如左思《蜀都赋》的“落英飘摇”,但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落”解释为“脱落”,贴切吗?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869)中对“落英”一词的解释是:“名词,落花”。这个解释无可厚非,“落英”确有“落花”之意,但编者紧随其后举了这么一个例句:“餐秋菊之落英”,这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4,(7):19-19
本期我们选用了语文报刊网(www.zgywsb.net)之语文论坛上“高中师生茶座”里绿水清荷老师首先提出的“古代诗歌中‘落英,与‘落花’如何区别”的问题。在这里,几位老师的讨论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宝贵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总是频繁出现。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7.
娄素雯 《广西教育》2007,(7A):19-20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以强劲的势头吹进校园,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形式主义的“落花”也赶着时髦登场,且愈演愈烈。其表现形式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华斌 《语文知识》2004,(10):16-16
翻开2004年第6期《语文学习》,在第3页的“声音·反馈”栏目中,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为《我们也鼎力支持“还是解作‘落花’好”》,心中不禁产生疑惑:这里的“鼎力”用得对吗?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鼎力”为敬词,不能用在自己身上。为了求得证  相似文献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这一问,问出了千般哀怨、万种离情,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更把李煜这位亡国之君深重的愁情别恨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当中,常见发问之旬,屈原问天,李白问月.闺中少妇问落花,雨夜离人问红烛。细细品味,诗歌中“问”的艺术确是别具匠心,意蕴丰厚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12.
马车公主     
一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公主。不像其他公主拥有自己的领土或王国,拥有财富或权力,我们的这位公主几乎一无所有。她所有的财富就是一辆马车——两匹马拉着的车。一匹马通体纯白,只有马蹄上带了一点黑花,她叫它“踏雪”;另一匹马雪白的身上带了几片花斑,她叫它“落花”。马车里有她的全部家当——几件简陋的衣服和被她视为珍宝的书籍。  相似文献   

13.
考之上古音韵、《诗经》韵脚用字及形声字与声符的音韵关系,“朕”与“身”、“石”与“担”完全符合假借的前提条件。“云”为“ ”之省形简体,象刚分娩而下的胎儿之形。用为构字部件,“云”所表之义多与水流有关;而“ ”所表之义则多与胎儿有关。“吕”乃“宫”之省形简体,上古语音中“宫/吕”曾以复辅音“gl-”为声母,故“吕”既可充“竆/窮(穷)”字的声符,又可充当“闾”字的声符。  相似文献   

14.
所谓“懂得”,浅的层面是“知道”、“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知”;深的层面是“理解”,有所发现,心有所得,我们可以称之为“识”。对个体而言,“知识”就应该包括这两个层面。“知道”是“发现”的前提和条件。如果连“知道”都不知道,当然就谈不上更进一步的“发现”和“洞见”。譬如,如果你真正知道世界上三十二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的数量及结构、产业优势、国土面积等等,你就会有许多的发现。你会发现,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有着良好的关系,都实行着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同义语;杰出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就曾指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三位一体)。“知道”并不必然导致“发现”和“洞见”。从“知道”到“发现”和“洞见”,需要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并养成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关“屏”、或以屏风为意象的作品。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晏殊《浣溪沙》“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晏几道《临江仙》“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诗词中的“画屏”“小屏”“锦屏”都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起来说“屏”。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量的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在听教师与其他学生一问一答.他们永远是教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是“观众”或“听众”。这样的课堂肯定无法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去激发学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了!虽然我们教师的责任心都很强.痛下苦功.决心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倾囊授。奈何“落花有意付流水.流水无情葬落花”.  相似文献   

17.
如何用现代声乐理念理解“三种唱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只有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是集音乐学、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声学、语言学、哲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美声”、“民族”、“通俗”是三种风格。以往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错误理解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18.
我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若想带好一个班,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努力做到“爱”、“公”、“率”、“能”、“赏”、“勤”、“严”和“细”。  相似文献   

19.
如果指示代词“那么”、“那般”、“那样”的前面有摹状喻词“像”与其搭配使用,就组成了能表达比喻义和对比义的比况结构。从句语功能讲,“那样”结构与一般比况结构相似,“那么”和“那般”结构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继承了诗体文学中的落花意象传统并把它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它以“花魂”、“落花”寄寓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和作者的人生悲剧意识,以葬“落花”加深死亡的悲剧意识并表达永恒的灵魂自守,标示着小说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