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英国教育人类学的缘起与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学校教育、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文化功能,尤其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等问题的关注,促进了英国教育人类学的奠基与发展。本文论述了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结合,着重讨论了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对教育问题的启示,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此外,英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视域下的"人种志",即"教育人种志",是本文所突出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对我国现代教育具备启示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
"七彩园艺·七彩教育"是学校颇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七彩园艺"是教育载体,"七彩教育"是教育目的。学校文化建设初期,从七彩园艺综合实践活动入手,并逐步展开具有园艺文化内涵的相关活动。成立"七彩教育研究所"之后,学校进一步从自编读本、综合实践课、阳光体育活动、课题研究、校园环境建设、德育创新等方面,继续把学校文化建设引向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学科群中活动最频繁、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看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认为其学科史极其短暂,可以叙述但无须研究。陈学金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挑战了上述传统观点,不仅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历史研究",而且提出和论说了若从1905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人类学"的术语和内涵算起,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已有上百年学科史的新锐观点。从历史和现实相交织的视角出发清晰和准确地界定何谓教育人类学,是分析和论述教育人类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的基本前提,因而在未来的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进程中,这本学科史的先驱性著作是"绕不开的研究",必将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教育人类学     
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各个不同形态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本世纪初,人类学家赫威特、马林诺斯等人批评了学校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教养,提出教育家应利用学生的民族文化进行教育。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研究学校教育,如美国的斯平德勒、享利,法国的怀利,非洲的里德等人都是应用人类学观点研究学校教育的。当时,美国人类学协会教育分会和学校中的人类学家、教育家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一次会,会议使人类学与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教育与人类学》诞生了。60年代,美国面临着社会政治危机,迫使政府要求人类学家为国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一些人对文化的错误理解和运用,迫使人类学家必须重新对文化作出正确的解答;并努力使人类学和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类学已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学科。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包括了人类在精神和物质领域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习得"的,这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的内涵。人类学普遍使用的以参与式观察为特色的田野研究手段,为我们如何真正理解儿童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人类学对儿童预先形成的概念与语言关系的研究成果,无疑地为科学教育中概念的形成和"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特有的视角。人类学对儿童认知的认识,为儿童科学学习的研究,为科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开拓了崭新的途径。特别是,人们一直只是关注移植自然科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于社会科学,现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却为科学教育及其研究领域带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对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它把我们目前各种教育活动以外的许多其它东西也包括了进去,使教育学远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这些研究将给教育学带来新空气、新课题,给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的改革带来了启迪.目前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分为美国和西欧两大流派.前者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影响的差异;后者属于哲学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教育对人和人类的成熟完善的任务.人在生活中对教育的主观需要性和社会需要性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起点.人的生存由于其有限的天赋而对教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社会的发展由于需要某种引导也依赖于教育的帮  相似文献   

8.
巴战龙撰写的教育人类学著作《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运用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花地区百年现代性历程中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生动而丰富的互动图景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整合共生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基于文化认同的文化自信;二是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推动乡村社区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教育与文化。少数民族教育和文化一直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之一,而今越来越多的民族志作品也将教师、学生、教育政策等主流教育问题写入了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而在此方面的学术贡献,彰显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优势和解释日常世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路径上,应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开展"主题+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艺术人类学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从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展示艺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本质表现。在知识全球化时代,艺术人类学研究更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西方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代表.和谐共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生教育之方法论即回归“位育”之道.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当代教育人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田野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认同,并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式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普遍使用。运用解释学的理解、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观点对教育人类学田野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阐释,进一步促进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类学是人类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为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介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以此来探讨西方教育人类学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坎大哈人文地形报告》是“人文地形小组”运用人类学方法介入战争的直观实例,分析《坎大哈人文地形报告》的主要内容可看出其调查研究涉及文化、政治、人口、民族信仰等问题,主要采用了客观描述、推论性数字统计等方法,这对我军军事教育开设和研究人类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历史上人类学介入战争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伦理学争议,人类学纳入军事教育将有助于消除争议,并增强军队作战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宗教人类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宗教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学科。宗教人类学根据其研究重点和走向的变化大体分成三个时期,在其发展历程中,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刘的阐释。本文主要对宗教人类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多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民族教育政策,无神论教育,师生关系。偶像崇拜等问题的启示与影响进行了思索。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人类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作为一门"舶来"的学科,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框架还是实践应用上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主题不明确,学科价值尚未彰显;研究方法中的理论指导缺失;研究队伍不稳定,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教育人类学要想实现本土化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学科主题方面,中国实践是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选择的依据;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重视方法的研究,更要重视方法论的研究;研究队伍方面,不仅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还应加强队伍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