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虽然是一种商业推销术,但它也是一种文化。 有学者认为:消费者为理性思维者,广告是建立在理性诉求上。广告对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可以带给他们实际利益的许诺。而这种许诺需要理由的支持,这些理由包括技术含量、想象空间、自我表现等等方面。严格地讲,许诺与理由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论证。但从广告文化的角度看,信任与愿望之间的相关远胜过信任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当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2.
孟琳婷 《今传媒》2014,(7):85-86
品牌的目标及生命都是市场和消费者,而广告则充当了品牌和市场间沟通的桥梁。本文浅析了品牌和广告的相互关系,认为品牌的内涵应该具有稳定性,而广告的内容和诉求应该与产品具有贴近性;以及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广告应该想方设法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和沟通关系;此外,本文通过对相关案例加以分析,得出通过广告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是品牌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受众心理之一种,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1]。广告往往是要向消费者传播商品、服务信息或者一种观念,而这种信息和观念又常常是消费者不熟悉的。广告目标受众总是拿着盾牌面对广告的,尤其是在广告诉求与他们既有的观点冲突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中国的电视广告中出现了一股“宝洁”旋风。每当打开电视,“秀发更飘逸”,“头屑去无踪”的广告语,便在亮丽画面烘托下向你袭来。应该说,这些广告,无论是潘婷、海飞丝、飘柔洗发水,还是汰渍、碧浪洗衣粉,以及舒肤佳、护舒宝,都将宝洁产品的品牌表现得淋漓尽致。就中国大陆整个电视广告来看,如此成功地利用广告推销系列产品,实属少见。因此,本文想以宝洁为例,谈一谈理性诉求广告的运用。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商品的手段,常常采用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两大方式。所谓理性诉求,即以科学、客观的语言,介绍产品的性能、功效等特点,或言明带给消费者的利益,通过  相似文献   

5.
陈妍 《东南传播》2013,(8):121-123
电视系列广告在今天更多的走向了一种影像化、情节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方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步入了一个"感性化诉求"的阶段。广告作为一种说服传播的形态,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产品的出售。当今这种具有微电影形态的电视系列广告,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与精神需求,另一面,这种"感性化诉求"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和对品牌意识的强化。本文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着力探析电视系列广告的影视化传播,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层面上探讨有说服力的电视系列广告是如何进行叙事安排和策划的,进而来影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乔  崔月姣 《青年记者》2017,(17):102-103
如今是一个“情感消费”的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是纯理性决策,而是掺入了感性因素.消费者更加注重自身感觉以及体现自身的价值,传统同质化广告的重复播放使消费者产生厌倦和抵抗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温情广告通过展现家庭亲情以及社会温情,以平凡而又真实的情感营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消费者受到心灵的触动,在消费者感动之际推出产品,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感情联系.  相似文献   

7.
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媒体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情感广告和混合型广告。理性广告指提出事实根据或进行特性比较,通常是展示商品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关于产品的事实性信息而使消费者了解这一品牌。而情感广告则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附加值或情绪上的满足,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广告的诉求方式既不属于理性诉求,也不是情感诉求,而是针对受众的潜意识进行诉求.现代广告的信息传播过程是意识--潜意识--意识,后现代广告的信息传播模式是前意识--潜意识--意识.两种传播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受众在大脑中建立起广告所传播的产品、服务、观念或品牌等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9.
广告的终极目的是说服,进而实现产品的销售。现代广告在实现其经济目的的同时,还把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意识形态等形而上的东西带给消费者。在现代消费过程中,消费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是一个意义生成和享用的过程。广告也由传统叫卖式推销产品的传播方式过渡到了帮助消费者生成意义、建立关系的现代传播方式。现代广告一般通过意义关系的建构、通过广告符号的能指和广告叙事的技巧雕琢以及对广告情景的虚拟,来实现其建构消费者的心理认同的目的。欲望之桥——广告传播建构消费者心理认同的基本逻辑现代广…  相似文献   

10.
汪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23-225
在现实生活中,广告已经成为传播商业信息的主要方式。比较广告通过比较达成相异性或相关性的效果,有利于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但又容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混淆视听,对其他竞争者造成伤害。如何利用好比较广告,既能对产品进行有效宣传而又不对市场竞争造成伤害,是当前理论界应该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大众审美文化现象中,广告审美文化应该说是最为活跃,对传统美学冲击最为强烈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对广告审美文化后现代表现进行理性的审视,以响应和支持陶先生所提出的问题。从审美角度看待广告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传统的审美取向、审美趣味在广告中几乎  相似文献   

12.
"广告语,又称广告口号或广告标语,是指广告主从长远销售利益出发,为加强受众对商品、服务、企业的印象,而在一定时期反复运用的特定的广告语句,旨在向消费者传达一种长期不变的观念、主张与品牌利益①。"广告语言艺术在一系列诉求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代夏 《新闻爱好者》2012,(13):81-82
软文广告是以文字见长,为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销售的一种宣传性、阐释性的文字广告。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广告是一个说服受众的传播过程,而软文广告又是在关注、把握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以一种更为巧妙、隐蔽的方式传达信息,实现有效传播。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以软文广告运用的说服策略为切入点,基于受众的角度来探讨软文广告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广告嵌入前的媒体节目特征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节目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将会滞留到其后的广告信息处理上。感性的节目将会导致消费者低度涉入节目信息的加工,并对随后出现的广告信息也沿用这种低涉入加工方式。理性的节目将会导致消费者高度涉入节目信息的加工,并对随后出现的广告信息也沿用这种高涉入加工方式。对广告信息加工的高/低涉入水平将会影响一面信息/两面信息的说服效果。高涉入水平下,两面说服效果更佳。低涉入水平下,一面说服效果更优。因此,在感性节目后插入广告,一面说服的效果优于两面说服;在理性节目后插入广告,两面说服的效果优于一面说服。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中西方在价值观,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广告的传译,探讨广告翻译的策略,并提出了在广告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李婷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03-103
如今的广告千奇百怪,但广告的目的却不应该有任何偏离——将品牌印到消费者的脑海中,并不断促使消费者购买产品。但现在很多广告存在着问题,一是广告过于强硬,妄图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习惯,简单来说就是过于以产品为中心;二是对竞争者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的指导,导致诉求点没有力度。针对这些问题,广告应该做到就是顺应消费者的认知习惯,做容易被接受的广告。为宣传的品牌找准定位,并以简洁有力的方式迅速占据消费者的大脑。  相似文献   

17.
理性对待名人广告——名人广告传播现象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凤兰 《新闻实践》2004,(11):27-28
名人广告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商界的普遍现象。曾经有人统计,在大多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广告节目中,明星广告占到30%以上。但作为一种广告传播手段的名人广告,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应有的正面效应呢?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只有理性地评价名人和名人广告,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名人广告传播效果可观  相似文献   

18.
广告工具理性片面追求广告作为营销工具的有效性,推动了广告发展,也导致广告与社会关系紧张。广告价值理性,包容、超越广告工具理性,全面考虑广告价值,并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能调整广告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能推动广告协调发展。因此,广告应该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9.
广告的目的一直是告知和劝服。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如何使产品从同质化商品中脱颖而出,打动消费者的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和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成为现代商业广告汲汲追求的目标。倾向于情感的诉求而不是理性的诉求的软性销售方法,从上个世纪8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编辑主体性的困境,非常有必要建构一种契合于当前语境的编辑主体性理论。文章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建构编辑的主体性,强调编辑的主体性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矛盾统一,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市场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个体主体和交互主体的统一。这三重对立、六个方面不仅是对既有编辑主体性特点的有机整合,也是对当前编辑主体性困境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回应,具有整体关联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