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九隆传说中蕴涵了哀牢氏族图腾崇拜、对龙文化的认同、渔猎经济意识、普娜路亚婚姻制、文身、血缘分封制及“贵小”王位继承制、王位世袭制等多重史学意义;哀牢夷价值取向的萌芽及发展,深刻影响着哀牢夷区域文化在历史发展历程中的相对稳定性、传承性,从而也形成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其价值取向涉及到伦理、经济、婚姻、审美、政治、文化意识等诸多方面;从“九隆传说”史学意义中对哀牢夷价值取向的透视,可较系统地了解到哀牢夷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其氏族价值观及氏族文化体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诗歌语言的审美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语言的意义而言,普通语言学的语义与语言美学中的语义并不是同一概念,后者比前者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得多。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所表”和“能表”的“意”有符号意义、语境意义、审美意义、文化意义等,诗歌语言所展现的就常常是符指意蕴之外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理论问题。由于审美关系的多元性,“东方情调”必然呈现出多重性的审美意义。在分析以校方情调”为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实基础以及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和不同,进而分析对待这些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态度,还应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机制方面的区别,具体地说,也就是寓言和“韵”的区别。“韵”是一种以听觉性表达机制为基础的对象化方式,它具有丰富性、和谐性,以及以“远出”来达到交流的辩证属性,由此决定着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因此,对“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两个精华”就本质内涵而言,凝结“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哲理、铸塑当代中国的精神内核、塑造当下中国国格与国民气节的灵魂、揭示人类文明进路的历史机理、内蕴制衡霸权与引导世界向优而变的全球治理之法。它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自信与历史贯通性、文化自信与文化继承性、文明自信与文明创造性;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党自信与政治丰富性等时代特征。从世界意义而言,它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对文明激活与改造的方法论意义;倡导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理念;给出了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展现出习近平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政治家、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时代精华既来自于中国也贡献于世界;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5.
俞长 《语文知识》2011,(3):72-74
“古雅”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审美范畴,既具有文化积淀的意义,又具有精神超越的意义。王国维充分接受西方美学,对“古雅”说的审美内涵加以现代性的界定,并且独具慧眼地发现“古雅”的民族性、现实性和大众性特点,将其作为众庶美育“普及之津梁”。  相似文献   

6.
本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批评的烦恼与批评的智慧王先霈关键词文学批评,功能,审美,阐释文学批评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传递美感,增加接受者审美快感的强度、深度和稳度;一是阐释意义,使得作者的原意,或是文本蕴涵的“客观的意义”,或是历史、文化赋于文本的意义,昭然地展示于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8.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的审美哲学是“走向解放的美学”。对人类解放的执是马尔库塞的终极目标。马尔库塞审美哲学的逻辑结构依照三个层次展开:(1)逻辑起点:对“异化情境”的社会批判;(2)审美中介:感觉革命和“新感性”的转换生成;(3)终极向度:“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这三个层次从整体上表征出马尔库塞审美哲学依次递进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10.
段元磊 《现代教育》2003,(12):42-42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态,它以艺术形象为其特殊形式,以具有审美意义和整体性的社会生活为其特殊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其特殊功能;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体现着判断美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夏泽安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117-118,125
关注美育的风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尤其是迈入新千年之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由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兴起及泛化倾向,对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美育要在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拓展自身的价值和功能.本文力求在文化的意义上,来论述审美教育的定位应在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上.  相似文献   

12.
象征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学术界广泛运用于对艺术、宗教、文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解释。象征是一种表达方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有意识地用某种事物或行为表现一定的特指意义。在中国民间刺绣中,往往用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符号,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寓意深层的文化内涵,用象征意义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审美情趣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散文所涉历史都已成为共鉴的文本,而王充闾以之为创作题材,必有陌生化的超越、生命体验和历史重构的方式进行审美意蕴的创造,方能显示出足有的文本超越性。  相似文献   

15.
学者散文批评文化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受《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所述艺术研究的“三维模式图”启发,主张用文化学方法研究学者散文,并从文化史、文化域、文化人(创作主体)和文化层(文化文本)四个交叉的向度(或称“文化生命圈”)纵横剖析学者散文的几乎所有侧面;提出散文文本词指(表层)、象指(中层)、义指(深层)和心指(隐层)四层分剖法;新创了“散文四要素”第一系列重要术语、概念和范畴,为研究散文及学者散文设置了一套全新的理论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广泛地依附于民俗事项中,并成为一些民俗事项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形象栽体。民间剪纸是劳动者在特殊的历史、文化、生存背景下创造的文化产品。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审美意义。分析民间剪纸在民俗事项中的具体使用及历史溯源,探究其图形及其隐喻中内在的文化价值,具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同时从剪纸的活态文化空间中可以更好地体验广大劳动妇女的生存心态。  相似文献   

18.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20年来,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2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相似文献   

19.
美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无论作为方法、思潮还是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现实主义内涵的游移不定与外在形态的弹性发展相互作用并连在一起,构成了人文艺术领域里一个奇特的景观———“现实主义现象”。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还原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美学暗示,从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可作为我们探究艺术的一个维度。从现象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当代文化视野和哲学背景上,摆脱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知其所是而不知其所义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20.
地理环境与赣南旅游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名山胜水、亭台楼阁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登临游览、即景歌咏,这形成了赣南独特地理环境中一道灿烂的人文风景。赣南旅游文学,是由赣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生成决定的,它多层面地反映了历代文人在赣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它始终凝聚着文人士子们千百年来对赣南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