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闲广场     
佳荫视角·台湾是中国的佳木斯市第七中学韩佳荫一次讲课 ,我指着世界地图上台湾的位置问学生 :“你们知道这个小岛叫什么 ,是哪个国家的?”A :“台湾 ,不是中国的 ,我也不知道是哪国的。”B :“我妈妈说台湾不是中国的。”C :“我外婆也说台湾不是中国的。”D :“台湾好像是中国的。”听后 ,我气坏了 ,但又不能发火。我强装笑脸说 :“同学们 ,中国是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你妈妈和外婆对中国历史不一定很熟悉。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关于台湾的故事 ,好吗?”“好!”同学们饶有兴致地答道。于是 ,我就给他们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  相似文献   

3.
从台湾回来,爸妈很迫切地问我,台湾好吗?我非常理解父辈对于台湾的这种特殊情感,所以我特别热情地回应并且建议他们去台湾看看,因为我知道他们想去台湾并不是为了看景区风光,也并不是为了感受城市风采,更多的是出于对那里的人的一种莫名的好奇与牵挂。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建国前后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真实意图、中共中央军委解放台湾的意志、人民解放军的技术装备状况三个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认为美国当时并不缺乏控制台湾的成熟政策;影响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既不是美国可能的干涉,也不是中央军委的决心和意志,而是人民解放军缺乏取胜的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论述在台湾的兴起与演变关涉到人文知识分子如何思考台湾和如何“阐释台湾”这个至关重要的当代命题。后殖民理论如何“在地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构成我们理解90年代后台湾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脉络。“后殖民本土论”与“后现代民主”之间,在“后殖民本土”与“后殖民民主”之间,构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论战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年举行的台湾大选,将不是一般意义的台湾领导人选举,而是一场涉及“台湾定位”与“国家认同”的选举,是一场“捍卫中华民国”与“台湾独立建国”的决战,大选结果对台湾未来的统独定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台湾政治转型不是单独孤立的历史事件,它的发展历程关乎着台湾及其外部政治环境的未来变化.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对台湾政治转型的历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分析和探讨,揭示台湾政治转型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勃兴的真正鼓吹者、煽风者,是台湾现代派诗歌中一位重要而杰出的人物,但台湾现代派诗坛没有盟主,纪弦也不是其盟主  相似文献   

9.
某次,中央电视台邀请的专家在讨论台湾方面的问题,一位专家说:“他们台湾人的话叫先进。”我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个意思等同于前辈的“先进”并不是“他们台湾人的话”,其来源,恰恰是正宗的古汉语词汇啊,只是我们大陆的语言中现在并不怎么使用这个意思罢了。正如很多语汇出自《论语》一样,“先进”一词出自《论语》第十一篇《先进》:  相似文献   

10.
宝贵的童心     
《小读者》2008,(10)
曹瀚予同学想用雪来打动台湾小朋友,又把雪与《看雪》的语文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自然,给人以亲切感,不做作。为什么这么说?文章是童心取胜。能够让台湾和大陆的小朋友心灵沟通的,不是政治概念,也不是历史人文概念,  相似文献   

11.
学报从此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新书架。旨在将时下出版的佳篇佳作引荐介绍给读者。我们每期介绍l—一2篇(部),伴从诠释、导读、赏析,以飨读者。也欢迎大家将阅读中的精品与阅读体会写给我们。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这个的荡的世界》,其中本篇从台湾的教育弊端之细微处入手,探讨的何尝不是素质教育的大问题2该文该书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
陈昕 《文教资料》2013,(35):140-142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创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到后来现实主义就变得不是现实主义了.可是台湾的电影创作乃至台湾的社会背景以及台湾电影发展历程的特殊性都奠定了研究台湾电影现实主义的基础.《海角七号》、《艋舺》等等,在低迷的台湾电影中脱颖而出,夺取票房花魁.本文意在从现实生活出发解析台湾代表性影片,研究当代台湾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并研究影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从“台湾之子”到“台湾之耻” 他曾被人称为“台湾之子”,这个人就是阿扁。陈水扁经常自称“阿扁”以表现“亲民作风”。  相似文献   

14.
门风与涵养     
<正>那时我刚从台湾回来,我感受很深的是他们的教养。在台北一家小店,我看中了一套非常漂亮的茶具,折合人民币200多元。店主是一个胖胖的男孩,他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的团队设计的,获得过台湾最高设计金奖。我请他给我包起来,他却认真地从里面抠出一个小茶杯说,这个杯子当摆设,设计感很强,但用来喝水会很烫,您考虑一下要不要。我遗憾地放弃了,又看中一个不到100元的小茶海。他提醒我说,这不是台湾设计。他让我很惶惑,我说你还要不要卖东西?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就如同失忆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哪里?要去哪里?也就自然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文化是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想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殖民者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其永远霸占台湾的罪恶目的,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台湾的历史,企图抹去台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特别是1937年以后大力推行以灌输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皇民化”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摧毁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台湾民众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驯服子民。  相似文献   

16.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移民上,人们一直着重研究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转移,这主要是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三国时期的吴国与隋朝都曾派遣大军经营台湾,其目的不是为了开发台湾,而是为了掳掠当地人口,以补充大陆人口的不足,这造成了台湾对大陆的移民。从移民史的角度考察,这说明了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台湾有些人不断鼓吹“独立”,其理由之一就是:“台湾自来就一直被清廷列在荒外地区而备受忽略”,“马关条约意味着中国对台湾边陲之忽视,弃置不顾……,中国已出卖台湾给强邻日本,”等等。然而,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本文拟就清政府之所以在《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上承日据时代的文学思潮,下启后来台湾新文学的茁壮与繁荣。我们从主流严肃文学中的散文、小说、诗歌及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可以一窥这个时期台湾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文学奖中学生获奖散文,在本刊每年第二期的头条刊登已梅开三度,每年这个时候读者总在翘首以盼。本期刊登台湾第27届文学奖中学生的一二三等奖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