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浩然(公元689—740)、韦应物(公元737—792)分别是盛、中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后人常把他们并称为“韦孟”,又把他们与王维、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孟浩然被认为是继陶渊明之后,大力写作田园、隐逸题材,并将之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行旅题材结合起来,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而韦应物在格律盛行,  相似文献   

2.
李四会 《教师》2012,(9):126-126
钟嵘在《诗品》曾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评论是中肯的,得到历代学者的认同。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山者,其诗及诗的影响之大史无前例。后来的王维、孟浩然乃至韦应物、柳宗元等大家都受其影响,至今人们谈到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人格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受陶诗影响最大,因而文学史上一直将“陶韦”并称。韦应物本人受到陶渊明自然真率之性情的影响,韦应物诗风受到陶渊明诗质实自然萧散恬谈风格的影响,其艺术表现手法和特点亦颇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山水诗方面,《滁州西涧》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的诗,闲静恬淡,含蓄简远,颇得陶渊明的赏识。明胡应麟曾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高妙为宗者,六朝则陶,唐则王、孟、储、韦、柳。”(《诗菽》)从上面这首《滁州西涧》诗,可见他的这一风格。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初夏,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任滁州刺史。大约在兴元元年(784)或贞元元年(785)春,他罢滁州刺史任,但仍留在滁州闲居西涧约半年,于德宗贞元元年(785)秋改任江州刺史。诗大约就写在此…  相似文献   

5.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所辑《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外编》第三编)卷五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三○○六。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中国山水田无诗派中承前启后的核心人物,以王维为坐标观照这一诗派,具有提纲挈领的综括意义。本涉及陶渊明、谢灵运、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试图通过王维将这些人贯穿起来,进行横向、纵向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艳红 《课外阅读》2011,(12):311-311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一生经历相当复杂,15岁时就当过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因遭人轻视便折带读书。举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韦应物有意学陶渊明。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其诗语言简练,绝去雕  相似文献   

9.
1.《诗经》又名《诗三百》,共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305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2.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创制了一种新诗体“楚辞”,《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其它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名篇。3.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继后又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其中王维的诗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文学史上的“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小李杜…  相似文献   

10.
<正>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先河;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祖述陶渊明,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笔者浅见拙识,试比较他们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如下。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这种志趣和品格,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的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以及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园田居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同时,作者在此类诗歌中,刻意描绘了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他们虽然也赞美了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王维亦官亦隐,对现实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竟虔诚地皈依佛门;孟浩然虽然间或也对当朝的权贵表示不满,“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归故园作》),但由  相似文献   

11.
韦应物对诗歌创作的审美体认,散见于他的诗篇中,将其梳理归类,可由此略窥他对诗歌创作的审美要求,以及与他本身创作实际的某些联系。一、反对浮靡文风,推尚雅正文风,同时主张批评标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韦应物比较强调诗歌思想内容、情调的纯洁性,同时主张批评标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词弃浮靡”(《赠丘员外二首》其一),“高文激颓波”(《广陵遇孟九云  相似文献   

12.
陆山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11):102-107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一般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总是“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至于韦应物的诗,学者们几乎都评为风格平淡。所谓“意致简远超然,似其为人”。平心而论,韦氏之诗的确有不少平淡简远的作品可与他立性高洁之行互为表里。不过,如果仅仅用“平淡”二字来概括他全部作品的风格,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我们在韦氏的作品里,除了看到他平淡的一面,还看到他激愤的一面。本文旨在论述韦应物如何将其愤慨之情形诸于诗,同时也将举证他确有上乘的平淡之风的诗篇,并略论他愤慨与平淡这两方面之外的一些作品,以证明韦应物诗歌不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偏爱舟行,一生多次出游,“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故其山水诗多写水上、水边之景,清旷淡远、自然高妙,由于心志淡泊,诗艺高超,充分提炼语言、净化语言,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比起盛唐其他诗人更显得明净单纯、晶莹剔透。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他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16.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滕汉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48-51,47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韦应物折节一事的真实性和折节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原因在于对韦应物《逢杨开府》一诗理解上的偏差。通过对此诗的重新解读可以发现:韦应物折节一事确实存在,其折节的内涵乃是完成了从一个轻狂少年到循吏的转变。至于其转变的原因,除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与诗人自己的家族出身、在家族中的地位及乱后的生活状况等有关。韦应物的折节一事反映了中唐士风转变的历史运势,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储光羲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前人说他的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养浩然之气”。又说他有陶渊明之“朴实”。还有人把他和王维、盂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但是统览储光羲的全部诗作,又感到前人的评价高则高矣,但并非允当。因此,下面我们拟在概论储光羲的同时,比较一下他与陶  相似文献   

19.
徐涛 《零陵学院学报》2014,(3):11-11,67
在苏轼看来,陶渊明是他心目中“高风绝尘”的第一大家,唐代诗人中能庶几接近陶诗的,惟有韦、柳二家:“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1]P2124中唐以来,柳宗元以古文知名而不以诗显,得东坡为异代知己,其诗才获“发明”。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品评道:“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1]P2109,更将柳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在韦上”之评引起了后世广泛争论①,其实这一评价背后蕴含着东坡深刻的诗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木斋近期发表的《论古典诗体形式的演进与变革》、《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论孟浩然律诗之多不合律》、《陶渊明自然本体论》、《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五篇论文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中国诗体演进的全新视野,为今后有关唐宋诗意象变革的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