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金瓶梅》创作中所表现的宗教意识入手,着重分析了宗教意识对《金瓶梅》的主题、人物及叙事结构的影响制约,认为:第一,《金瓶梅》惩人心、戒人欲的创作主旨主要源自佛、道两教的宗教伦理。第二,《金瓶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受着因果报应思想的制约与因果律的支配。第三,宗教的因果报应,轮回循环的思维形式造成了《金瓶梅》开放与封闭交织的叙事模式,对《金瓶梅》的整体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宗教意识给《金瓶梅》的创作带来了新变,也带来了局限,丰富了《金瓶梅》的思想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中出现的"男风"一词有男色与性爱方式两种内涵,在使用上以第一种为主。《金瓶梅》中的男风书写涉及商人、文人、官吏、道士等各个阶层,带有极强的等级色彩。男风书写不仅是对明代中期世风的表现,也是主体故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主题的展现上有重要意义,并为明代后期的男风书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的主题是什么?向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通过对《金瓶梅》主题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金瓶梅》的主题不可能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应该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多元系统,包括社会世情主题、佛教人生观主题和性主题三个层次。《金瓶梅》的多元主题不仅是长篇小说多主题现象的反映,更是多种文化因子相互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中,《金瓶梅》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这除了作品主题、题材、人物以及其他一些不同之处外,《金瓶梅》大量的性描写是它与其他三部作品特别显著的不同点。《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不是个别的故事情节点染,而是小说故事情节总体结构的需要,是小说主人公形象塑造必不可缺的环节和因素。如若抽去性描写,《金瓶梅》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目。性描写是《金瓶梅》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创作的主体意识 ,即钱是一切罪恶的基因。唐代张道济在他的《钱本草》中论述了金钱的利与害和人们应该怎样对待钱 ,而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中则以形象揭示了金钱的罪恶 ,二者异曲同工、旨无二趣 ;《金瓶梅》和《钱本草》的两位作者在书文的命名上亦有某些共同之处 ,即二者均含有“金”与“钱”。两位作者的创作主体意识同功一体 ,即在于揭示金钱的利害和抨击金钱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深刻又有极高品位的世情书。从外部社会形态讲,小说揭示了世俗社会的两个永恒母题:金钱与权力、纵欲与死亡。在写人方面,作者不但写人的坏,也写人的不坏之处,或者说它展现出的是丰富而立体的人性。《金瓶梅》因此成为明代长篇小说乃至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座革命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作者的家乡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议,已成为“金学”研究中一桩不小的公案。但以往的论者大多着眼于“金华酒”,而出现在《金瓶梅》中的其他多种酒则鲜见论及。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大量出现的绍兴酒的考量,得出如下结论一、《金瓶梅》的作者确实是以既有的生活视野为基础从事创作的,但却故意将家乡的地名回避了;二、这一做法正符合作者隐姓埋名遁迹于世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世情小说中的两部力作,《红楼梦》的创作受到《金瓶梅》的启发,这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金瓶梅》的女主角之一李瓶儿和《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形象在出身、性格等方面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背负"不洁"之名,她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她们又都以悲剧结局,但两人的悲剧意义又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对《金瓶梅》的四个方面的总体评价,高屋建瓴,深刻、独到,代表了现代中国《金瓶梅》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对《金瓶梅》性描写的成因研究有贡献,但对小说在多大规模上写性,缺乏基本了解。把小说中的性描写完全看成是糟粕,加以全盘否定,而看不到它的价值所在,这是不可取的。他用来路不明的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来证明并提出《金瓶梅》成书于明万历中期的观点,不能成立。他仅用"山东土白"四个字,认定《金瓶梅》作者必为山东人而绝对否定"江南人"的可能性,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0.
“虎中美女”与“梦幻泡影”分别是词话本《金瓶梅》与绣像本《金瓶梅》第一回中的重要意象,它们的文化含义与文本含义隐含了小说两大系统不同的主题意旨:“虎中美女”隐喻词话本《金瓶梅》儒家“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持盈慎满”;“梦幻泡影”则隐喻绣像本《金瓶梅》佛家“万事皆空”的主张,突出一切虚无。两大系统主题意旨的差异提醒研究者研究《金瓶梅》应该明确地限定研究系统。  相似文献   

11.
柏钰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0):53-56
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视角,纵观张洁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存在着一些局限:身体的缺席,理想/世俗女性形象的二元对立;对革命与政治等主流话语的牵强附和,这些集中表现出张洁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二者存在的潜在原因,除了时代共名,革命对个人身体欲望的清教徒式的拒绝,传统文化中性意识的罪感之外,还有张洁基于个人经历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生命意识悖论现象十分明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情爱观悖论;二、生命观悖论;三、狂欢悖论。金庸武侠小说悖论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武侠文类的限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悖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教育技术学科学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两大研究范式的对立性与相对合理性进行了辨析,指出两大研究范式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元论思想。由于选取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两大研究范式在“对象-方法”的适宜性上都做到了历史上的相对合理。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两大范式在趋向辩证的过程中,实现了“通约”。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善与恶的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深刻历史条件。将文化哲学视为对以传统本体论哲学和意识论哲学为标志的思辨哲学的超越和反叛,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的文化哲学兴起和发展相对较晚,但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诉高校的案件日益增多。这些案件所反映出的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暴露了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秩序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弊端。高等学校应当依法治校,重构管理秩序,以适应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宣扬儒道释三教合一,但作者并没有能够在那充满了黑暗与龌龊的三教中寻到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小说既借孙悟空张扬人的主体意识,又害怕它的过度膨胀。在不满、失望中既眷恋本土文化,又强烈呼唤着外来文明的加入。这一系列的矛盾与困惑正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文人士大夫们对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焦虑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异化的翻译也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促进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词语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又带来了资源锐减、生态恶化的负面效应。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性别中"他者"的女性,是以被扭曲的"镜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主流话语的浸染下,长期以来,女性形象及认识仍存在着悖谬之处。这主要包括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不息与依附传统观念之悖;女性的情感特色与缺乏创造性之悖;女性的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性别的否定之悖。当代女性随着自觉性的不断提升,社会评价逐渐提高",镜像"也开始逐渐被打破。女性的社会解放与自身解放,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