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静文  罗晓岚 《中学文科》2005,(1):20-22,88
识记:1.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2.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理解:1.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6,(1):10-12,86
识记:我国宪法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规定。法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措施的规定。 理解:能够简要说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要靠教育和舆论监督,也要靠法律约束。 活动: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这一观点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3.
宪法修改对私有财产权地位的确认,是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政策和态度的具体化、法律化.而具体的、有力的保护应是各部门法的任务和司法者观念的转变。修宪仅为私有财产所有权提供了一种宪法地位的宣示,从而体现了宪法规定私有财产权的本质属性,也为如何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性最高权威的法律支持;但是宪法中这一经过修改的规定得以彻底执行,还必须使部门法、司法救济和有关法律领域得到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行宪法的几次修改主要是围绕着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展开的,尽管宪法对于保护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宪法赋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宪法中一些经济政策性规定也影响了宪法的稳定,因此,有必要通过修改宪法。删除宪法中经济政策性规定和对不同所有制经济采取不平等对待的规定,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5.
一、公民教育是把公民培养成为责权主体的过程 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教育也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自主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责权主体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国家,公民概念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公民一词最早始用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这时的“公民”主要指在法律上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自由民。到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君主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主宰,个人是上帝的子民和封建君主的臣仆。人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上帝和君主,没  相似文献   

6.
作为“群众喉舌”的舆论监督呼唤法律保障。制定《舆论监督法》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宪法依据、政策依据、现实基础、理论准备等立法条件已经成熟,《舆论监督法》的出台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武进县湖塘愿祠堂头辅导组全体教师来信:宪法总纲第十八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也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很明显,在王正福这类人的眼里是没有什么法律不法律,道德不道德的。所有的是满脑  相似文献   

8.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都有其宪法依据。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一种表现.是民主的应有之义。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基本原则。由于具有不同的运作规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难免发生冲突。但是,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公平与与正义。阐释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司法独立原则对舆论监督的要求,以及如何正确协调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突发环保事件应急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之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立法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突发环保事件的应急处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制定由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的专门章节规定、《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及其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其他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组成的应急立法目标模式。由于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的立法积累和创新、完善,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制定其实施战略。由于现在急需具有可操作的全局性和综合性法律规定,因此有必要在宪法的框架内首先制定过渡性的《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条例》。  相似文献   

10.
由于立法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突发环保事件的应急处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结构制定由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的专门章节规定、《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法》及其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其他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组成的应急立法目标模式。由于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的立法积累和创新、完善,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制定其实施战略。由于现在急需具有可操作的全局性和综合性法律规定,因此有必要在宪法的框架内首先制定过渡性的《突发环境保护事件应急条例》。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以及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搜集网上舆情要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清楚了解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分析网上舆情要通晓社会思潮和复杂形势,引导网上舆情要做好信息发布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征是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晰其特征和成因,才可“对症下药”事半功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网络舆情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生源素质差异、培养目标不同、网络软件及硬件环境差距使得高职院校也具有自身特点.学生在舆情关注的内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情绪化程度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此建议构建和规范管理网络交流平台、强化师生交流引导,淡化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新闻宣传工作中舆论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是应对危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影响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性,媒体舆论引导区别于一般常态。其次,媒体环境和媒体自身特点也对舆论引导提出了要求。第三,媒体必须在与政府、受众以及其他媒体的互动中产生共鸣,才能形成舆论合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88例典型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为样本,通过对涉法网络舆情的类别和特征进行梳理,检视人民法院引导处置涉法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建立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体系构想,即人民法院应在立足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工作原则和个案处置原则相结合,尽早建立健全涉法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自上而下的一体化舆情工作格局、分级预警处置机制、联动协作处置机制以及事后总结评析机制。  相似文献   

16.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对舆情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文章从分析"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微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并重点就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会杰 《复旦教育论坛》2012,10(2):66-70,81
教育舆情是指在公共空间中传播的针对教育问题的公众话语与民意表达,反映着特定时期和地域内较为普遍的社会认知及感受.清华大学“真维斯楼”舆情中,舆论的视野局限与立场的泛道德化倾向明显,不当认知与合理诉求交织显现,公信力场域正在由魅力型向法理型转化.大学的舆情应对能力及制度化水平亟待提高,自觉建立舆情应对机制,积极调整与社会的公共关系,通过大学管理的切实改进,在与社情民意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是大学公信力场域构建的应然立场和重要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对于名誉权与舆论监督的冲突,通常采用利益衡量理论处理权利平衡问题。我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应该以利益平衡机制为指导,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实现个案的权利平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规范名誉权和舆论监督权,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正当舆论监督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徐宝璜在五四时期我国重要的学术刊物《北京大学月刊》上发表的《舆论之研究》一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徐宝璜先生唯一的一篇舆论学研究专文,它是研究徐宝璜先生舆论学思想的一份重要文献,也是中国早期现代舆论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舆论之研究》的发表表明:徐宝璜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舆论学研究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20.
刘艳丽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22-25,30
网络舆论监督集中反映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和各种价值判断及思想动态,促进了公民意识提高,推动了政治文明进步。正确引领网络监督,不仅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在新时期"网络问政"平台中提高制度执行力,而且能发挥网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情绪"疏导器"和"减压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