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是做好档案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文章阐述了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基本任务,指出为最大化发挥监测平台作用,必须处理好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采购社会化技术服务、设定检索“关键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大数据信息与纸质和实物档案一样具有档案特质,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能够反映社会原貌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长久保存和归档价值.采集、研判和归档有价值的网络舆情大数据信息是大数据时代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网络情绪作为观察网络舆情的新视角,其复杂的情绪内涵、阶段性的演化呈现以及明显的现实介入性等特点成为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建构的基本参考.以个体网络情绪、群体网络情绪和社会网络情绪为建构线索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理论模型拓宽了现阶段网络舆情管理的思路,形成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观察视角.基于该理论模型推导出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现实路径丰富了舆情管理的操作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是实现科学维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回应民情民意民智民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特殊规律和剖析网络舆情的本质,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进而求得解决之道,无论对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网络舆情生态中,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需要特别关注的网络舆情类型,其研判和治理理应引起社会重视。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管理主体模糊、权责有欠明晰、管理方式落后、观念认识保守等问题,可从理顺工作机制、优化网络环境、培养合格队伍等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生态现象。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舆论引导的传统思维需要升级,在传播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理念、特点也在进行变化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不断涌现与后真相时代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后时代网络舆情信息飞沫化、传播情绪化、舆情集束化、观点极端化等特点,探索通过多主体协作、精确化引导等手段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网络深刻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成为了舆情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为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可对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及预测,打破了以往高校传统的限制、围堵等简单的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信息载体,也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和建议,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旅游管理档案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与现状,旅游管理档案现代化建设中的计算机、互联网、开放获取、大数据、数据压缩、云存储、高速扫描、3D虚拟现实、摄像头在线直播和物联网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负面信息产生的随时性等各种因素给税务机关的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提升税务机关公信力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涉税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和梳理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念、机制、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从舆情关注事实、舆情主体、舆情传播特点和舆情管理规训等4个层面分析了2013年社会舆情的特点:如打击网络谣言和司法直播是2013年舆情主线以及社会舆情生态发生变化、舆情平台出现场域转换、舆情监管宏观收紧微观开放等,并对未来的舆情趋势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柴樱芝  殷俊 《青年记者》2017,(29):30-31
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交流互动的重要介质之一,重构了社会信息传播路径与方式.所谓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移动媒体时代,互联网深度嵌入民众生活,网络舆情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搜集、研判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成为管理部门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教育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子系统之一,民众的网络表达也很活跃,既具有网络舆情的同构性,也呈现出独特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李瑾 《报刊之友》2014,(4):24-25,34
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舆情的发展态势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文章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不同于普通地方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特征,从制度、人员培养、硬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反应能力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谭竹君 《新闻知识》2023,(11):79-85+96
网络空间治理程度关系着网络生态文明程度,负面网络舆情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博超话语境下呈现出舆情主体的情绪化表达、舆情客体的利益关联性、舆情本体的互文性扩散、舆情载体的负向涵化、舆情环体的价值多元化等新特征。超话社区通过频道区隔展示、添加话题标签功能、主持人权限设置、等级发言限制、打榜排名规则等技术性设计,诱发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舆情发生。高校应通过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搭建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制定舆情处置规范、培养舆情工作队伍、管控网络舆论阵地、打造舆论引领作品、畅通舆论监督渠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健全奖惩考核,实现高校网络空间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档案也随之丰富起来。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内容丰富,载体多样。本文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市旅游档案工作现状进行概述和分析,以全面了解武汉市旅游档案现状,为武汉市旅游档案的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舆情与其载体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厘清网络舆情的内涵,进而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1.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天津社科院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中的特殊呈现,是公共情绪的直接反映,能否实现对其的有效管理成为政府等相关主体的重要工作.网络舆情报告是舆情研判的总结,兼具"应用文体"和"信息产品"的双重属性,也逐步成为像新闻一样的能够帮助受众获取事实、了解事件走向的全新渠道.本文从数据可视化的优势出发,分...  相似文献   

18.
姜飞  黄廓 《中国广播》2013,(5):56-58
本文描述了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各领域的冲击,认为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包含文化基因、政治态势、经济走向、营销理念的金矿,具有后台化、可控制、精准化等特点。针对大数据时代对舆情监测和管理带来的冲击,提出了推动舆情监测和管理更加科学化的对策:一是尽快完善数据管理立法;二是确立直接舆情搜集管理与间接舆情搜集管理相结合;三是整合以往舆情监测统计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的非常规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态势作为衡量社情民意的主要指标,在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网络舆情作用主体复杂多样、作用关系难以预知、作用程度难以计量等特点,将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和网络舆情态势评估相结合,同时基于贝叶斯网络三个重要特点--复杂关联关系表示能力、概率不确定表示能力以及因果推理能力,提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的网络舆情态势评估方法。通过对关键指标数据进行仿真和学习,建立网络舆情态势评估模型,从而对网络舆情态势进行有效评估和预测。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春节期间爆出的三亚宰客事件曾引发舆论热议,2015年国庆假期发生的青岛“天价虾”事件又成为舆情热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移动网络的普及,由旅游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事件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