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胡江南风格是江南文化的产物,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成因背景及左右手技法特征。本文从江南的地理环境,语音语调,文化背景及音乐形式分析了二胡江南风格的成因,并阐述二胡江南风格演奏技法中独特的垫指滑音、装饰音、揉弦及浪弓的演奏技巧。  相似文献   

2.
江南情调     
诚然,江南已不是诗里的江南了,但江南的美丽早已植入了心底。于是踏上江南,去搜寻那份最美丽的记忆。江南印象江南,并没有确切的地域划分, 它是一种印象,如水的印象。烟波浩渺的长江,恰恰隔开了两种气度,两种风格。  相似文献   

3.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不同地方风格的重要代表,其在造园要素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造因文化思想的差异,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又存在本质区别.认真就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从根源上更为深入地分析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园林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当代江南作家苏童的创作来源于江南文化。综观其小说,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是江南文化在当代的演绎与再现。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一、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苏童在小说中细腻准确地塑造了一批美的女性形象,从纵向角度来看这可以追溯始于东晋永嘉年间的唯美主义文化传统;二、梦幻灵性的风格。苏童的小说时空混乱、叙事模糊、意象繁杂,这主要受之于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感伤颓废的语言叙述。这是江南这块特定地区人文和地理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论江南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散文依傍江南文化并以它为生命;对主流文化风貌从彰显到斜姿书写;崇尚冲淡风格。  相似文献   

6.
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作为中国丝竹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江南地域性民间音乐的乐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江南地区人文环境,历史渊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二胡是江南丝竹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二胡随着江南丝竹的流传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播。二胡运用即兴演奏中的"加""减""抢""变"的技巧特点,使江南丝竹更加具有了轻快典雅,婉转细腻的风格,极具地域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7.
张岱是明朝中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文人之一,其著作《陶庵梦忆》更是散文翘楚,文字清新,内容雅俗并盛。张岱成其文作风格有其工艺审美方面的成因,与他注目和投身世俗生活有关,更是其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江南诗性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郑华萍 《文教资料》2012,(32):49-52
在陆游的145首词中,有58首涉及到江南意象,例如风景、人情、风物等。他的这些词风格恬淡闲远、清真飘逸,于"豪放"、"婉约"之中另立一格。本文试图通过对陆游词中的江南意象的分析来探索陆游隐逸词的形成原因和词的风格。  相似文献   

9.
《江南的冬景》秉承了郁达夫散文风格的大特点,行文自然有致,笔随意转,抒情性强。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都突出了作者对江南的钟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别亲密,自然变成了个人性灵的延伸,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化境。  相似文献   

10.
在年轻一代江南散文作家中,车前子的散文成为江南文化,尤其是江南文人文化很好的载体,而他在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怀旧气息,和他的笔法采取的“斜”姿,使得他的散文显得风格独特。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车前子以诗歌创作走上文坛,而散文创作却是其文化个性的最终栖息之所。  相似文献   

11.
二胡亦称南胡,深含乐器的变迁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二胡艺术的"苏南现象"的形成受到了江南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着它形成的时代契机,再加上苏南二胡艺术家的推广传播和大量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的出现,让二胡艺术有了它的地域性特征。二胡艺术中的江南音乐风格及其技法表现特点,充分显现了苍凉的胡琴和柔婉厚重的江南文化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苏南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地域环境对民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江南民歌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大不相同,其首要原因正是地域特征、生存环境的差异。江南的温山软水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吴歌的情感基调。《吴声歌曲》与《山歌》作为吴歌的两个高潮,绝大部分是情歌,但风格极为不同,前者含蓄委婉,后者大胆张扬。吴语私情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几乎都走向了悲剧结局,其悲剧方式主要有送别式、等待式、离散式等。  相似文献   

13.
江南房子高矮错落,各式各样山墙,小巷与河岸照相辉映,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景色,整体造简单明了,有虚有实,色彩清新淡雅,随坡而建,临河贴水,空间轮轻柔和而富有美感.本文主要对江南民居的风格和构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输理.  相似文献   

14.
佛教石窟寺造像艺术从东晋十六国的勃兴到唐代的繁荣,在风格上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东晋南朝宋齐及北魏后期的清秀刚劲风格,南朝梁、北朝齐至隋代的过渡性风格,唐代风格。(以下简称为晋宋风格、北齐隋代风格、唐代风格。)这三种时代风格与同时期人物画风格的发展大致吻合。晋宋风格是以江南士大夫审美趣味为基础,以江南人形象为原型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这种风格传入北方,风行于北朝石窟造像之中。其形象以清秀刚劲为总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传统山水画论原理对江南古典园林特有的美学意境进行分析和阐述,主要从造园史、园林设计遵循的透视原理、体现出的色调风格、意境营造手法等角度,阐述江南古典园林所具有的那种参差自然、藏漏互补、恬静淡雅、虚实相生,诗画般的美学意境。  相似文献   

16.
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枝奇葩,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充分地继承弘扬了江南阴柔细腻的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说家苏童,以姑苏文化谋篇和创作,以姑苏人特有的婉约和细致及江南才子的敏锐和聪颖,在江南文化的雅致情趣下,书写着民间日常的生活情态。其创作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与南方风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识与心智思维。这就是苏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姑苏故事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具表现力的拉弦乐器之一,对戏曲音乐的表现具有得天独厚之优势。近百年来,风格鲜明的二胡音乐作品常常运用戏曲元素进行创作,不仅体现了二胡音乐的民族性,也实现了对二胡音乐"声腔化"的探索。二胡曲《江南春色》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老师和江苏籍作曲家马禧林老师根据苏南地区民歌创作而成,这首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画卷,它的创作吸收了江南丝竹音乐文化,奠定了二胡江南音乐风格作品发展的基础。以《江南春色》中戏曲元素的运用为例,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江南音乐风格的二胡作品。  相似文献   

18.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19.
苏童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追寻中完成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怀,运用丰富的意象和隐喻,营造颓废的气息、朦胧神秘的气氛,形成了自由感伤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的形成与苏童童年的生活经历、江南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中外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李浔在江南温润绵软的怀抱里恣肆地抒写属于自己的江南感觉,其江南诗借助江南文化原型展开自然白描、人文抒写、历史叙事与风物传说,丰富了新诗的现代表达和诗美营造;充分运用多元文化语境沉积物所潜藏的亲切感和审美化,尝试用吴方言进行诗性建构,实现诗歌语言运思方式的陌生化,获得陌生化效果;其江南诗的风格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感、联觉、变形等传统江南诗词文人所擅长的歌咏手法,形成了青春浪漫与含蓄简约兼具的风格,体现了李浔江南诗的美学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