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时期,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均衡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下均衡发展战略在资源配置方式、价值取向、外部环境、目标模式、实施效果等方面具有质的不同。按照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关键,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根本,鼓励和引导东部地区支持是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3个阶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
自中共十二大开始,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成为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经历了初步确立、正式确立到全面深化的逐步演进历程,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由在非均衡发展中协调走向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4.
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就如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问题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毛泽东采取直接援建西部,实现均衡布局,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在吸取其合理因素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优先发展沿海、实现共同富裕,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江泽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采取加快开发西部,实施区域经济再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 ,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 ,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 ,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 ,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6.
广义上的西部应由三部分组成。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大力开发西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即从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跨世纪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落实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在东部地区的帮助和带动下,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和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现在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7.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富、共富思想在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抉择。这一思想不仅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也为我们党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两个大局视角来探讨我国区域协调战略,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差距,更好地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与新疆区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还是存在巨大差异,乃至新疆区域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文章认为区域产生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终极原因还是源于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广度。随着新疆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演进,从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以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推动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中共一贯重视这一问题,并依据各个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相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其大致轮廓是:充分利用沿海,实现均衡布局——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优先发展沿海,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到1992年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坚持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1992年后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是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探索经验可总结为:一是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发展重点,政策步骤等战略确定上要精心研究、实事求是、科学统筹.二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是必须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四是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 ,前 3 0年实施的均衡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 2 0年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未能消除空间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反而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 ,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调整和完善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科学选择 ,应通过选择优势区位、培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科技人才等多种措施 ,加快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演变看西部大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拉开序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研究、实践直至理论升华的结果 ,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 ,是切实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们党面对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入学习并研究这一战略的形成过程 ,对于我们自觉地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进入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正走上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科学判断和理性抉择。和谐社会的宗旨在于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共处,减少社会发展中因人为的因素所付出的代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中国传统哲学—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虽然分析和谐思想的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但是这些哲学思想是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经济总量,并不能掩饰其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要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结合广东的实际,完善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探讨山区发展的各种可行战略。比较优势等战略在促进广东山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是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必须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实现区域市场体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但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危及民族团结甚至国家安全.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将会对我国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体讲;一、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树立大局观念;二、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统筹城乡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7.
三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部署上 ,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开创了一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突破之路 :毛泽东以内地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以东部沿海建设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江泽民以西部大开发为重点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三者之间体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转承启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它内涵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和战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区域发展的新时期,“两个大局”的思想及实践为我们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和开发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部六省旅游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建立科学的合作动力机制和合作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有区域经济合作驱动、中部崛起的政策驱动、中部六省区域利益的驱动、提升区域旅游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合作开发应采取以下战略:制定开发战略,明确开发思路;优化中部地域旅游系统;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创建旅游品牌,联合进行旅游市场开拓及促销;合作建设区域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建立旅游信息服务网络,联合培养旅游人才。  相似文献   

20.
做好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宗教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把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