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36-1942年间,火热的爱国热情和强劲的抗日情绪促使蒲风响应"国防诗歌"的号召,相继创作并出版了《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等多部鼓吹抗日斗争的诗集,这些诗集抒写了诗人自我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批判了日帝的凶残无耻,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歌颂了抗日战士英勇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蒲风的诗歌也存在艺术上较为粗糙等不足之处,但其助推中国左翼诗歌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功绩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
蒲风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左翼诗人,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但当下的学术界一直缺少对他的关注。通过对蒲风的创作情况、蒲风的研究现状以及蒲风研究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以方便更多的研究者去探究蒲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学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了中外诗歌对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的影响。蒲风的诗歌首先吸收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营养,特别是“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早期的普罗诗歌。其次,蒲风的诗歌也深受苏俄红色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普希金、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因此,蒲风的诗歌是盛开在中外诗歌双重土壤上的一束现实主义之花。  相似文献   

4.
我国左联作家诗人征军是一位值得大家怀念的诗人.他是海南省琼山县演海镇成美村人.征军原名施继仕,常用名施启达,征军是笔名.他从小喜欢文学.1932年他年仅19岁,就到上海法学院学习.参加了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组织的中国诗歌会(诗歌研究会),参加编辑出版《新诗歌》旬刊、月刊,随后就参加了“左翼作家同盟”,是当时新诗歌运动中相当活跃的人  相似文献   

5.
1934-1936年间,客籍诗人蒲风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和《可怜虫》。《六月流火》讴歌了农民反抗怒潮下的巨大力量,展现了革命流火将烧遍穷乡僻壤和旧世界即将被砸碎的壮阔图景。《可怜虫》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台湾早日摆脱日本殖民地命运的爱国情怀。蒲风的叙事长诗不仅为左翼文艺界赢得了荣誉,还带动了任钧等左翼诗人乃至40年代解放区诗人的叙事长诗创作。  相似文献   

6.
蒲风是新诗运动最热烈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郭沫若与蒲风,虽然经历不同,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能相提并论,但郭沫若对蒲风却给予过很大的扶持,对蒲风的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同时,郭沫若对蒲风的影响不仅仅在诗歌创作方面,还在于怎样作一个人民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十四行体(sonnet,又音译为“商籁”体等),原是欧洲的传统格律抒情诗体,后流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在新诗运动初期,我国诗人就开始移植该诗体,创作汉语十四行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诗人已经初步完成了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过程,创作了数千首中国十四行诗,世界诗歌发展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十四行诗样式,中国诗人都推出了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成就巨大。"五四"运动以后,旧体诗词逐渐没落,新诗陡然崛起,中国诗歌怎样才能发展繁荣?毛泽东不只是伟大的诗人,而且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中国诗坛的领袖。他提出的有关新诗、旧体诗词、新体诗词的创作发展理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繁荣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使中国诗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关于江岳浪     
江岳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有影响的人物。1932年9月,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时,岳浪就参加了该会。他主持的中国诗歌会吴兴分会颇为活跃,是当时中国诗歌会仅有的几个分会之一。王亚平、蒲风都撰文介绍过它。1936年,中国诗歌会解体后,岳浪和他的“飞沙诗社”是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北方文艺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名字和当时驰骋诗坛的田间、白羽、周而复、王亚平、蒲风、温流、万湜思等是并列的。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诗人的一生都知之甚少,就连他的住址、社会职业、活动轨迹,都不甚清楚。前几年,研究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学者专程前往浙江湖州寻找诗人的踪迹。在有关方面的多方追踪、查询下,岳浪一生的基本轮廓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河北诗人李学鳌在诗歌理想与诗歌创作中逐渐实现了"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此类诗歌始终贯穿着三个延续不变的主题。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李学鳌创作出大量兼具"古典"与"民歌"特点的民歌作品。李学鳌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填补了工人阶级创作诗歌的缺失,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真实性"的追求上,但是也显现出明显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代诗歌运动即将结束之时,有相当一部分诗人离开了诗坛,而留下来的坚守者,或在国内默默写作,或旅居海外进行创作转型,海上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浪,就属于这转型中的一员.他经历了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又经历了90年代前期的个人化写作风潮,旅居美国十余年,最终转向了对当下社会与自由精神的关注.孟浪的创作历程,代表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后一部分诗人"漂流式写作"的风格,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南新诗是中国新诗的组成部分.还在中国新诗运动的发轫期,即有河南籍诗人跻身在新诗创作先行者的行列,以致在20年代的诗坛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来自中原地区的新诗作者的名单:王品青、徐玉诺、曹联亚(曹靖华)、潘保安、冯友兰、尚钺、冯沉君、邓颖超、于赓虞、周仿溪、张耀南、翟永坤、万曼、史紫忱、宋若瑜……这批较早涉足新诗园地的耕耘者,由于各人出身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其新诗创作的情思主题、风格面貌各具特色,但大体说来可以划分为较多关注时代苦难的现实主义诗歌和较多抒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情怀的浪漫主义诗歌.前者的代表诗人为徐玉诺,后者的代表诗人则为于赓虞.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锤炼是诗歌创作中的关键问题.李贺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独创性.李贺的创作受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与求"奇"的创作主流相呼应.他和中唐其他一些诗人一道,自觉地将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对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年批评家熊光明文学研究的对象大多为诗歌,发表过<诗与民族形式简论>、<大众诗歌是推动中国诗歌向前发展的动力>等许多论文.他在这些文章中严肃地批评那些抛弃民族传统、照搬西方现代派的所谓"创作",认为那不过是"嚼洋人剩下的残渣","是可悲的‘创作'";同时大力倡导诗歌的民族化与大众化,认为"走民族化的道路,是"各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把中国诗歌推向了耸入云霄的高峰",并且高呼:"大众诗歌不朽,大众诗人不朽!"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8,(94):192-193
穆旦是"九叶"代表诗人,也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之一。受西方惠尔特等人的影响,穆旦的诗歌风格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现代性。《春》创作于1942年,是穆旦的代表诗歌,因其文质兼美,现已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该诗突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中和与平衡,诗人用极富张力的手法交织情感与理性,用多种意象的碰撞形成诗歌的强烈冲击,进而传达一种炽烈饱满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的诗歌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带有很强的社会机能,中国的诗人往往会利用诗歌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等。在中国诗人的诗歌创作过程中,诗歌并不是单纯的景色、场景等的描写,很多时候是诗人们用"比兴"等手法借以托物言志的表达。而日本的韵文学则不同,其文学作品着眼于四季,不像中国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浓烈的政治意义,是以"物本位"为创作指导理念的。  相似文献   

18.
段庆艳 《海外英语》2011,(6):298-299
威廉·巴特·叶芝是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代主义诗人。诗歌《湖岛因尼斯弗里》是叶芝创作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名篇,它是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怀古情结的升华与结晶。对该诗歌的解析有不同的模式,该文聚焦于诗歌的文本解读,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技巧上来分析诗人在《湖岛因尼斯弗里》流露出的现代主义启蒙。  相似文献   

19.
黄静 《考试周刊》2013,(3):13-14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一场新"文学革命",中国文学迫切需要从旧体式向新模式转变,建立新的诗学价值体系,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国新诗应运而生。中国新诗大量借鉴了国外的诗歌形式,本文通过徐志摩对泰戈尔诗歌译介的分析,说明对国外诗歌的翻译和中国诗人自身的创作是如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新诗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李学洲先生可谓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在繁忙工作之余,勤奋创作,成绩斐然,前年刚出版一部厚厚的诗词集《吟啸烟雨》,时隔两年,诗兴未艾,文思如涌,倚马可待,今天又拿出来这部《玉壶冰心》诗集,让我钦佩。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美学是"诗言志""诗言情",这部诗集延续他以往的诗风,心系苍生社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