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材料占机械产品成本的较大比重,同时也是产生环境影响的主要根源。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LCC)与生态设计理念相结合,将材料作为输入变量,并行分析计量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AHP方法建立对生命周期成本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小汽车车门材料选择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算例验证,说明模型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2.
炼油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炼油企业环境成本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2个单元,建立了一套炼油企业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核算模型。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表明,加工规模为1000万吨的L炼油厂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为10.03亿元,单位环境成本为100.3元/吨,其内外部环境成本的关键成本点是炼油生产。该模型能快速有效核算炼油企业全生命周期环境成本,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因可针对产业活动的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环境效应进行系统地量化与优化,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评估和生态设计的必备工具.受制于尚未完善的生命周期清单和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模型,当前中国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存在应用面狭窄、溯源困难、结论冲突、源头减量化难控制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指出基于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文峰 《人天科学研究》2013,(11):132-134
以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为出发点,提出了数据组织过程中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维度、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以及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该模块与方法对提高数据质量和加强数据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视角,以废旧产品的收集、拆卸到再出售这一回收处置流程为基础构建成本-收益计量方法,采用Eco-indicater99法得到生态指数,建立回收处置过程的综合模型。最后通过模拟回收阶段不同材质的废弃发动机缸体的经济效益数据与生态效益数据,表明通过对环境影响大的材料尽可能重复利用等方法能够降低产品LCC及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优化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采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研究建筑材料的最佳绝热厚度的模型,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度日数方法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分析优化方法,目标函数是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控制变量包括绝热厚度、绝热材料和墙体材料的热导率;采用该模型对玻璃棉绝热的粘土砖墙体材料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粘土砖墙体材料采用玻璃棉进行绝热时,最优绝热厚度为37.4mm。  相似文献   

7.
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现有项目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成本分析,构建了一套基于环境成本的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组合权法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予以测度.最后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春友  赵奥  卢小丽 《科研管理》2012,33(2):147-155
随着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体的不可再生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日益突出,不可再生能源效率问题成为突破能源约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往单纯强调能源投入与经济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无法从根本上对不可再生能源自源头开采直至终端利用的全过程效率进行测算,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模型,运用DEA方法对1981-2009年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背景下,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受技术水平和要素资源配置影响,呈波动变化态势;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链条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特别是开采端和终端利用环节;环境效率水平普遍较低,亟待通过技术层面和要素配置层面予以提升;效率测算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平稳、均衡检验,验证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实证结果的可控性。最后,从技术层、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及政策约束层面,提出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改进与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某机械加工厂房的排风系统为研究对象,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部件的生产加工组装、系统的运行和系统的报废处理三部分,应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SimaPro分析了排风系统的各部分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的指标,结果表明:通风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为12594.36Pt,其中电力的使用对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消极影响,废弃物的处理对于环境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命周期评价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研究产品、工艺、服务等生命阶段潜在环境影响的有效工具,其评价领域及评价方法的扩展与完善对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对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LCA领域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企业选择低碳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其收益大于其他类型的创新活动。本文在传统的A-J模型框架内,引入低碳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系统分析了碳排放税、碳排放标准、减排补贴和碳排放许可四种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创新选择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每一种环境政策工具都存在一个最优水平,但其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和经济效益有所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市场机制完善的环境政策工具更能促进企业选择低碳技术创新;而鼓励导向的环境政策工具更能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工具组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李玉萍  景崇毅 《软科学》2005,19(6):49-51,55
从环境质量成本的角度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了质量环境成本模型。该模型从环境成本的确认、核算、报告、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有效办法,为企业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博弈论思想,对国际贸易双方分别与本国政府的环境规制进行博弈分析,发现如果不能合理地把环境成本内化为商品成本的情况下,加之各个国家对环境污染管制的严格程度存在着空间的不均质性,将出现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转嫁环境污染的问题。从发展中国家角度分析,如果为了鼓励出口创收而放松对出口企业的环境污染监管,未能将环境污染成本内化,则出口环境污染密集型产品相当于出口国政府通过出口帮助进口国承担了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的路径选择包括庇古税、环保补贴、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科斯式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吴琼  马国霞  高阳  潘韬 《资源科学》2018,40(5):936-94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应该包括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自然资源造成的不合理损耗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两个方面。本文借鉴国际SEEA核算体系相关经验,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利用环境成本核算对自然资源资产不合理利用的环境负债进行核算。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选用虚拟治理成本法对该市2010—2015年间环境治理成本、污染扣减指数和自然资源资产不合理利用的环境负债进行核算。研究发现,2010—2015年间,湖州市污染治理实际投入大于治理欠账;湖州市污染扣减指数呈下降趋势;自然资源资产不合理利用的环境负债为45.67亿元。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湖州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的环境负债核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强制分类背景下,不同分类收集方式会改变生活垃圾物质流向与后续收运处置过程,进而影响回收处理系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和经济表现。本文针对北京社区垃圾源头分类与综合处理系统的不同情景,开展减碳效率分析与优化,为建立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MFA)对回收处理全过程的物质流向和流量进行分析,结合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LCCA)和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分别评估碳足迹和经济成本,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碳效率指标并进行优化分析。【结果】基准情景(S1)和优化情景(S2-S5)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分别为-148.14 kgCO2e、-236.44 kgCO2e、-251.25 kgCO2e、-297.06 kgCO2e、-343.51 kgCO2e。相对于S1,4种优化情景均表现为正向的减碳效率,减碳效率值依次为S5(2.20)>S4(1.66)>S3(1.38)>S2(1.31)。S5对应的“垃圾分类驿站+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垃圾分类指导员”优化模式具有最高的减碳效率。在垃圾综合处理能力和各组分处理能力充足的前提下,随着准确分类比例增加,减碳效率也逐步提升。【结论】源头分类收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增加了前端基础设施运行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影响,但有效提高了后端分类处理效率及再生资源产出率,带来生命周期碳减排效益的提高。随着今后居民垃圾分类自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上升,收集阶段经济成本将大幅降低,减碳效率可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煤矿生态建设是解决传统煤矿开采模式引发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物减排、资源利用、生态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煤矿生态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方法的煤矿生态建设评价模型,并对冀中能源集团5个煤矿生态建设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煤矿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符,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合理地对煤矿生态建设效果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核算及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和环境冲击压力方程,对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总量、强度、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率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物质高投入,并伴随着高污染排放;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前提下,人均GDP的增长以物质代谢强度的大幅增加为代价;单位GDP的环境压力有所降低,但经济总量增长造成的环境总压力仍呈上升趋势;200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率首次突破5%,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1996~2001年是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状况相对良好的一段时期,技术进步是影响物质代谢规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不论是否支持"波特假说",但一个政策共识都是需要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真是线性关系吗?为此,首先利用我国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与地区层面判断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而利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而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受到环境规制强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则存在双重门槛,GDP跨越的门槛值越高,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能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