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武汉各家媒体拉开了辛亥百年纪念报道的序幕,形成了"建构辛亥百年文化"的集体报道行动。本文以现有的辛亥百年纪念报道文本为例,探讨此次集体报道行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本文认为,作为媒介关于辛亥百年的集体报道行动,通过寻找有意味的象征符号---公共空间,建构"过程---事件分析"、"主观想象"和"日常生活视野"的空间话语叙事,对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形塑地方主义文化景观、寻求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研究方法,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进行了框架使用的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双重话语之间框架的使用有很大差异。官方话语的报道框架比较平衡,重点突出事件的认定以及积极救援;而民间话语的框架相对松散,其中社会情绪框架占主导地位。同时通过对民间话语进行主题分析,本研究发现民间话语极为丰富,不但讨论事件本身,还会启动对其它话题的思考。重要的是,网友开始更主动地提供信息、净化民间话语空间中的流言,不断走向成熟,而这必然"倒逼"官方话语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新闻媒体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对受众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每家媒体都力图最大限度地争取到稳定受众,创造传播的力量,实现其影响力。本文就此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对产生于内心的"新闻空间"进行了层层剖析,大致区分为情绪空间、共鸣空间、舆论空间、思想空间及审美空间。明确这些空间层次,有助于传者按照新闻价值规律进行适度报道,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5.
许彭 《中国广播》2011,(12):43-45
本文探讨了广播深度报道的特点,提出:广播深度报道要围绕五个特点,在时间、空间上进行拓展,运用事件音响、当事人叙述、记者分析、专象最评等几方面内容综合反映新闻事实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影视报道"定义于电影电视的新闻片、专题片、纪录片的基本传播功能,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或"历史事件的报道",核心功能是告知事实的"报道".针对"影视报道"百年来饱受事实失实的"假面"困扰,本文在能指、所指语言结构和"媒介事件"原理语境下,拟从"影视报道‘假面'困扰源自语言能指、所指结构原理的失衡"、"影视报道‘假面'的本质是演绎‘媒介事件'"、"‘大摄影'技术语境下影视报道的‘假面'消遁与真实回归"、"‘伪记录'演绎‘艺术记录'的有限空间"四方面探寻影视报道守真品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2014——2016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对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总量和样本内容两方面建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时间持久且集中,以"事件性"短消息为主,内容煽情.因此,报道应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为落脚点,将事件准确地呈现给受众.  相似文献   

8.
在辛亥百年纪念日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武汉各家媒体拉开了辛亥百年纪念报道的序幕,形成了“建构辛亥百年文化”的集体报道行动.本文以现有的辛亥百年纪念报道文本为例,探讨此次集体报道行动对于城市形象的建构.本文认为,作为媒介关于辛亥百年的集体报道行动,通过寻找有意味的象征符号一一一公共空间,建构“过程(———)事件分析”、“主观想象”和“日常生活视野”的空间话语叙事,对于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形塑地方主义文化景观、寻求民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内大学城,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是"有名无实"的社会空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城时间只有短短几年,认为自己只是匆匆过客,边缘意识强,更没有规划过如何运用主体性建构,参与社会交往,改造其生存的社会空间。国内对于"大学生社团"研究中,"社团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是主要的研究思路;还有"社团对于大学生心理和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社团参与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联"等方面。而从马克思主义批判角度,将大学生社团和空间的表征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相关研究寥寥无几。论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研究个案,并放眼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将大学城社区传播从话语实践、空间生产角度来研究,试图探寻社区传播中大学生参与空间生产的实践方式,通过"社团"这一载体分析大学生如何建构"空间表征",激发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文章创新提出了大学生通过社团空间实践,并透过日常生活的"表征空间",进一步给予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条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0.
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受众情感,传播正能量,体现了平面媒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并将其置于相关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之中。人际传播学要在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主题上力求有所突破,形成更加令人信服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2.
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与策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风格定位、受众群体和政治立场,本文将通过第一财经网对"邮件门"事件报道的内容分析,探究它在该事件中的立场和媒体所传达的深层次信息。  相似文献   

13.
毕文佳 《东南传播》2014,(11):53-56
本文通过对"6.7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交通危机的案例分析,首先,从政府微博、政府新闻发布会、政府应对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危机处理方式和影响,发现当地纸媒是政府沟通的选择和手段,笔者以《厦门日报》为研究对象,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做了框架分析,分别从政府形象重塑、社会关爱关怀、安抚补偿稳压、责任归属反思分析了政府对公共交通危机事件报道的舆论引导。最后,运用双重话语空间相关理论,从官方话语和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来研究媒体对舆论引导的责任与反思,以《厦门日报》两篇社论为例,总结得出了政府引导下的传统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报道中应当对事件进行中立可观的报道,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应当减少风险而不是成为风险,而这对于报道中政府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微博意见领袖的空前活跃给中国舆论生态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但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活性不是无限度的,受到外部、内部以及技术三个层面不确定性的制约,从而使得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空间充满变数。而且,多重不确定性交互影响,形成"乘数"效应,更加剧了微博空间的不确定性。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有:机会主义策略、事件导向、"极化"趋向。  相似文献   

15.
按照西方的调查报道定义,调查性报道的宗旨就是关注社会上一切蓄意掩盖的丑恶和不道德的新闻并加以无情揭露。如果用这种标准划定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的局限,也与我国奉行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相悖。从今天我国社会的发展情况看,现实社会生活中其实有许多事件、人物和话题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新闻价值,同样需要进行深度报道、需要发掘和调查。  相似文献   

16.
吴茜 《新闻记者》2008,(11):37-39
对时效性的追求历来是新闻业的目标之一.30年的新闻改革使得我们对于"新闻时效"观念的理解不断加深,新闻时效观正慢慢从一维空间向四维空问进行转变,更加追求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统一于一体.本文拟以热门事件的报道为例,来探讨新闻时效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郑莹 《东南传播》2012,(7):48-49
当今社会医患矛盾尤其突出,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八毛门"事件的错误报道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新闻界该如何坚持客观立场与实事求是的原则,报道医患矛盾。该乌龙事件的发生,除了应该反思我国的医疗制度、医患关系之外,媒体更是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重塑公信力。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解析"八毛门"事件,从理论层面挖掘"八毛门"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能力与日俱增,突发的公共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广大媒体是公共事件的主要传播者,会对公共事件问题做出大量的报道。但是现阶段,有的媒体在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时,存在不专业、不具体、含有虚假成分、"博眼球"等问题,这样的报道一旦发出,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本文结合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报道进行分析,探究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袁媛 《记者摇篮》2012,(5):26-27
舆情:群情;民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所谓新闻舆情就是新闻媒体作为中间个体,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以及作为主观个体对此产生反应的综合分析及相应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