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几种石刻碑志。三种碑刻在内容上较为相似,主要是赞颂地方官员任职时期的德政、美政。目前可考的金代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共有18块,其中有9块刻于金世宗和金章宗治世时期。18位传主中,14人为县一级官员,3人为州级官员,1人为府级官员。他们多数为进士出身。在碑刻中,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父母官”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描绘。此外,碑刻所记载的官员政绩,有一部分与中央政府制定的“考课”制度内容有所出入。这反映出民间和官方对于地方官员的德政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早在其他民族尚未开化的蛮荒时代 ,我们民族就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丰富的政治经验使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了政治的伦理属性 ,注意到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密切关系 ,亦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遗产。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曾对政治之“政”做过很好的疏义———他说 :“政者 ,正也。”由此观之 ,在孔子看来 ,在道德上符合正义是政治的首要的、根本的要求。只有“仁政”、“德政”才是真正的“政”。接下来 ,孔子又将良吏视为施行“仁政”、“德政”的关键———“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 ;“为政以德则治”。可以…  相似文献   

3.
季彬 《湖北教育》2006,(1):26-26
2005年以来,当阳市积极筹集资金,认真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把“两免一补”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一是出台文件。2004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市教育局等7部门拟定的《当阳市贫困学生助学工程实施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孔子的“德政”思想从三个方面予以研究、分析 ,以图对传统文化做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6.
“德政”问题是董仲舒经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春秋繁露·保位权》中,董仲舒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在《立元神》中又指出:“以德为国者,甘于饴密,固于胶漆。”毫无疑问,董仲舒的“德政”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地主阶级的思想,它是以承认阶级统治的合理性为基本出发点的。董仲舒“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伧”,“别内外,差贤不肖而等贵贱”,他警告最高统治者:“未有贵贱无差,能全其  相似文献   

7.
德政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内涵、实现方式的探讨,对于理解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创造性提出“以德治国”方略、更好地批判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反对取信于鬼神,而肯定人本身的作用。而人的作用,不仅表现为“因敌而制胜”的灵活应变能力,而且表现为“修道而保法”的德政法治能力。孙子对君主将帅提出的德能要求,正确地处理了德法关系,具有丰富而积极的道德内涵与价值取向。这启示我们,在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做到德法结合,刚柔相济,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而又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9.
三饷加派是激化明末社会矛盾,导致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蠲免三饷加派”又是清朝统治者所津津乐道的一项“德政”。然而三饷加派究竟为数若干?它在明末赋税收入中究竟占有若干比重?清朝建立后是否真正将其蠲免?对于这些问题,史料记载多有出入,近人的论著也说法不一,这不能不影响到对明末清初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实在有弄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12.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因素在德育工作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关心教育对象,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高校德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育人”宗旨,优化德育环境资源,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创新的时代回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民本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做官前的早年生涯为形成期;官宦时期为深化期和补期;卸官后的晚年为皈依期。其民本思想的内涵经历了“爱人”-“好人”-“修身”的发展过程。民本思想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传统家训是一种以儒家精神为导,以家庭宗法制为社会基础的承传性家庭教育媒介。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政、修身、勤勉、伦理等切入点,教育青年人如何成才,其中特别注重青年人的品德教育。这些对于培养跨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向把“德”当作“国之宝”,对德育非常重视。认为修德首先要戒除“利”欲,因为“利”足以败“德”。除了在精神上戒除利欲,还要在生活中以礼乐进行教化,礼乐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邦。刘向的德育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又有所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与理解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较好地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邓小平的尊重人的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与防止执政党及党员的蜕化变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为基础,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的大道.王道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目标,“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建构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存在的“官德沦丧“、“腐化堕落“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官德修养“是贯彻“以德治国“的根本,忠实践行“三个代表“是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官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而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它是历代统治治理天下的重要指导思想,诸如“人本”、“德治”、“诚信”、“和谐”、“中庸”等思想对当代图书馆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