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读程俊英先生《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译注》),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被泽之余,也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并逐步形成一些不成熟的见解,是以有“学习札记”若干则,《略论(下泉)的产生年代》所从出。以此就教于程先生及广大爱好古典文学的老师同学。  相似文献   

2.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见《论语·公冶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杨伯峻编著的《论语译注》把“敏而好学”译为“聪敏灵活,爱好学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给“敏而好学”作注:“敏捷而又努力学习”.以上两种理解均不妥.关键在于“敏”字在句中应如何解释.新版《辞源》1346页“敏”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勤勉”,举的第二个例子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辞源》认为“敏”在句中应解释为“勤勉”.我认  相似文献   

3.
今人注释古籍,由于看到的参考材料较多,能够择善而从,所以一般胜过前人.但是也有前人说解不误,今人另作新解,反而龃龉难通的.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现在最通行的《论语》新注本,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为广大文史教学工作者和一般读者所欢迎.但是也有对前人研究的成果取舍不当,因而译注不够精审的地方.如译注“以杖荷蓧”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6.
鄙人读的有关《周易》的这本书是周振甫译注的《周易译注》。关于《周易》名称的含义,周振甫先生研究,赞同"《周易》之周是代名"之说,即西周朝代。赞同"易的取名本于变易"之说。  相似文献   

7.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8.
《史记·项羽本纪》有“瑕丘申阳者……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中华书局 1975年《史记》点校本 )之句 ,学界对其译注颇有相同之处。赫志达、杨钟贤主编《史记全译全校》本译为 :“瑕丘申阳…… ,首先攻下河南郡 ,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 ,说明秦末楚汉战争之际瑕丘申阳曾攻下河南郡。台湾学者龙宇纯等译著《白话史记》本为 :“瑕丘申阳…… ,曾经抢先去河南郡 ,迎接楚项羽军于河上” ,亦认为楚汉战争时已设有河南郡。其实 ,这些解释都颇值商榷。河南郡域在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然其究竟始置于何时 ?《汉书·地理志》记 :“瑕丘公申阳…  相似文献   

9.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0.
《书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意义,被书法界公认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部书法论著。黄源老著的《书谱译注》由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关于《书谱》的总论;后者是《书谱》的译注,一字一句都有精妙解释。两部分交相辉映,堪称双璧。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多次出现以“夏阳”为名的地名,主要有“夏阳县”、“夏阳邑”、“夏阳城”、“夏阳瀵”、“夏阳渡”等。后人在遇到时多出现混淆,兹此理清,以免误用。“夏阳”地名最早可见于《史记》卷70《张仪列传》记载:“秦惠王十年,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卷九《魏书·曹真传》载 :“诸葛亮围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眉阝 ,遣张合阝击亮将马谡 ,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 ,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 ,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安定民杨条是以“自缚”的方式向魏大将曹真投降的 ,那么 ,“自缚”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 ,“自缚”就是“面缚” ,这由本证法可以说明。《三国志》卷 2 8《魏书·王凌传》载 :“(嘉平 )三年春 ,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 ,大严诸军 ,表求讨贼 ;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 ,遣将军…  相似文献   

13.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精当,译语流利,广征博引,又时有创见,是《孟子》其他注本所不及的。不过有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守)约 1、《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  相似文献   

15.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俗吏偏无暇,慇勤喜见招.雨余山径滑,风静马蹄骄.野鸟鸣深树,闲僧渡小桥.临流须畅饮,共此涤尘嚣. 这首诗名为《王副戎招饮龙王塘》,作者是永昌知州喻良,是一首在龙王塘聚会闲饮时作的五言律诗,收录在《永昌府志》(康熙版)卷二十五“艺文”中. 诗人在此谦虚的自称“俗吏”,说自己是才智平庸的官吏.历史上很多谦虚的官员都曾自称是“俗吏”,如汉代贾谊在其《治安策》中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清代钱谦益在《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中说:“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绝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相似文献   

18.
“穷”在古今汉语中都是一个常用词,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词义也有变化。“穷”在古代常常和“达”形成一对反义词。如: 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2.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述例句(皆出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中,第1例的“穷”和“达”构成了一对反义词,第2上例中,只有“穷”没有“达”,但从文章的意思看,他们都是“达”的反义词,都指“不得志”、“没有出路”、“处境困难”等。由于对“穷”的古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有些译注古书的著作对“穷”字的解释欠妥,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就把这二句中的“穷”解释为“穷苦”。其译文  相似文献   

19.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20.
1922年,艾略特(1888—1965)的长诗《荒原》问世。它以恢宏的史诗气度和神秘的宗教意识,对战后的欧洲社会图景进行了象征主义的描绘,集中地体现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危机。尽管全诗大量使用了神话和典故,且晦涩朦胧,但只要深入其历史的跨度中,以审美的人性体验去感悟它,便会发现:《荒原》正是现代人“荒原意识”的巅峰性传达,那哀婉悲凉的象征旋律,奏响了永恒循环的乐章以及无望中寻求再生的余音。正如全诗的“题词”所画龙点睛地阐明的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儿(译注:女先知)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儿,你要什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