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这部分基本内容分三个基本问题:(1) 物体的受力分析;(2) 力系的简化;(3) 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应用。作为静力学基本理论的应用这部分最后讨论了平面桁架、摩擦、重心三个专门问题。 1.1 物体的受力分析  相似文献   

2.
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平衡条件是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的三个主要问题。由于力系的平衡条件是由力系简化的结果直接导出的,因此力系的简化又是三个问题中的中心问题。学习静力学必须掌握好力系的简化理论,下面着重讨论平面力系简化的问题。平面力系包括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平行力系以及平面一般力系。在这些力系中,平面汇交力系和平面力偶系是两个基本力系,因为其它的力系最终都可简化为这两个力系,所以在研究力系的简化时应当首先研究这两个力系。  相似文献   

3.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平衡是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刚体是静力学中所采用的理想力学模型,在静力学教学中,我们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刚体的受力分析。即给出作用于刚体上的力的全貌。第二,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系的等效代替和力系的简化。所谓力系是指作用于刚体上的一群力或一组力。在保持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不变的条件下,用另一力系代替原力系,称力系的等效替换。如用最简单的力系等效地代替较复杂的力系则称力系的简化。因此,力系通过等效替换或简化,可清楚地刻画出它对刚体作用的总效应。第三,刚体在各…  相似文献   

4.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力系进行简化和研究物体的平衡规律是理论力学第一篇静力学部分的教学重点内容,其中受力分析的正确与否是求解理论力学问题的关键。此文从电大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入手,提出一些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建议,供大家参考。例1.学生在画图1所示梯子的整体受力图时,(A为光滑铰链,地面与梯子之间光滑接触,EF之间系以柔软绳索。)常有如图1(a)、(b)、(c)、(d)、(e)等多种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 动力学这一部分内容在中学物理力学部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它是静力学和运动学两部分内容的枢钮,也是这两部分内容的发展和延伸。静力学研究的是受力平衡(表现为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而动力学研究的是一般受力情况的物体。从这个角度来讲,静力学只是动力学中的一种特殊情况。静力学研究了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学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动力学阐明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它的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因此动力学是前两部分内容之间的一个枢钮。 其次,将动力学继续拓展,可进一步讨论力的两种基本的积累效应。第一种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二十多所机械行业中等专业学校共同研究的基础上,由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学科组组织编写了机电类“九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65~85学时)。 该教材在基本保留《工程力学》教材的传统框架的同时,对静力学部分的结构作了大幅度调整。有关平面力系内容,传统的结构是按力系的分类《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分章,本教材则是按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分为两章,且突出了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该教材以能力为本,淡化了理论及公式的推导,强化了应用。教材删除了合力矩定理、法向加速公式的推导,对圆轴扭转时横截面的切应力,梁纯弯曲时横截面的正应力,只作定性分析,由定性分析直接给出公式。对物体受力分析及画受力图,画内力图,平衡方程的应用、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7.
刘景艳 《新职教》2000,(6):28-28
为了增强学生能力,使中专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教委于1997年重新制定了中专教学大纲。新大纲规定的工程力学的学时数比原学时数减少20%左右。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好这门课确非一件易事,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两条措施处理这一矛盾。一、坚持“有所多讲、有所少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工程力学课的重点是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中的四种基本变形。静力学部分中,应着重介绍静力学公理、受力分析、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衡方程的应用以及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对上述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静力学"在高考中的考点是"共点力的平衡",在考查这个点时会涉及"力的是矢量性"和"力的合成和分解"两个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出现,以生活中的情境为背景,很多学生不能将知识深入理解并运用于情境中,导致失分.下面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分析.一、高考中静力学及研究对象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的作用下平衡条件的科学.解题时,注意,"力系"指物体上的多个力;"平衡"指相对于惯性参照系静止或匀速运动.力产生两个效应:一是外效应,指物  相似文献   

9.
学习建筑力学(上)课程是为了研究各种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及承载能力,从而初步掌握解决建筑工程中简单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复习时静力学部分以物体的受力分析、简单平面平衡问题求解及简单平面桁架杆件内力计算为重点;材料力学部分以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及应用、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简单计  相似文献   

10.
用静力学平衡方程解题是静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解题时应注意这样几个关键问题:首先研究对象要选对,受力分析要正确,受力图要画对;其次在受力图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问题出发列出简便易解的平衡方程;最终求出未知量并检验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中学物理中静力学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二是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在《物体的平衡》这一章中,学生难以掌握的是静力学中的极值问题。这里主要讨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极值求法。〔例题〕如图1所示,今以力F阻止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斜面的倾角为!,!大于临界角!s("s=tg!s)。设物体的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的摩擦系数为"s,问阻止物体下滑的力F与斜面成多大角度时,所需的力最小?〔解〕此题可用两种方法来讨论:第一种方法用正交分解法,用求三角函数极值方法来求极值;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物体受力平衡条件,经分析力…  相似文献   

12.
静力学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的重点。解答静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判断求解。但由于题意与题型的不同,选择的具体解法也有差异,本文就此分类说明。1从研究对象看有整体法与隔离法研究对象的选取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在平衡问题中,若研究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求内的力系。统,应用整体法求系统的外力,用隔离法例1(1998年上海物理卷考题)如图1所示,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所谓的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他物体的作用。确定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静力学平衡问题乃至动力学非平衡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正因为如此,在历年的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对其进行考查,而在计算题中也常需要以受力分析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平衡和平衡条件;动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力的关系.在分析和解答力学问题时,首先必须清楚问题的性质:是静力学问题还是动力学问题?尤其是不要将动力学问题误认为静力学问题.为此,必须清楚动力学和静力学问题的四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一、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在静力学平面一般力系中,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是重点。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课堂上已经进行了讨论,这里只补充以下几点。1.物体系统的外约束是两个固定铰链连接时,一定可以通过研究整体的平衡,解出两个未知力。如图一所示,不论AC和BC板上受什么样的外力,A和B处的约束力按AB联线和垂直AB方向分解,一定能解出Y_A和Y_B。再推广一点说,当研究对象上有四个未知力时,只要有三个未知力是汇交于一点的,对此点写力矩平衡方程就可以解出一个未知力。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提出“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为∑X=0及∑Y=0。有些习题明明是平面汇交力系的问题,为什么有人(包括不少教科书)却用只有平面一般力系才有的平衡方程∑m=0求解?”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灵活地选用不同形式的平衡方程,会使静力学问题的求解变得简捷方便,但是现有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够。其次,如果不影响对平衡问题静定性的判断的话,对于已经学习过平面一般力系简化和平衡理论的同学来说,可以不必花费过多的力气去判断力系的种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按一般力系的思路去求解。实际上,即使善于判断汇交力系,  相似文献   

17.
受力分析不仅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平衡的前提,亦是检查我们对力学基本概念及公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静力学平衡问题中的受力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知识是先导学习受力分析或作受力图必须以一些基础知识作先导。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公理、约束等知识是静力学受力分析的基础,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对学好受力分析和受力图极为重要。首先要掌握好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它不单阐明了力是什么,也表明了力和物体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力”是“相互”的,所以物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18.
“杆”的平衡是静力学中常见的模型之一,其一般问题的求解要用到转动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等于零。但有一类常称“三力杆”的平衡,在解决有些问题时可化受力“杆”为受力“点”,从而只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即可。 所谓“三力杆”,指的是杆状刚体只有三点受力(注意不一定只有三个力)且各点受力满足:①在同一平面内;②互不平行。由于在同一平面内的三个非平行力平衡时,三力的作用线必交于一点,所以,“三力杆”要平衡,三点受力“必共点”,这就是化“杆”为“点”的理论根据,或叫“三力杆”的平衡条件,具体运用步骤为:  相似文献   

19.
平衡状态下的物体模型,是同学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对有关物体平衡问题的解法下面举例说明,请同学们参考. 一、物体动态平衡问题的三种分析方法 (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若一个力为恒力,另一个力的大小或方向不变,求解第三力的变化时,可用图解法;(2)如果解题时不能构造力的直角三角形时,可设法寻找一个力三角形和一个几何三角形相似求解;(3)而当物体受力较多时,可采用正交分解的方法,通过列平衡方程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画受力图是解决静力学平衡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学好静力学的关键,须准确无误,否则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画受力图时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单独画出物体的分离体图时,随意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如图1所示把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车的受力图画成了图1中b、c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