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门教育"来讲的,这种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文针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本文以音乐通识教育为着力点,通过对国内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借鉴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与做法,针对国内通识教育的弊端,对高等旅游院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西方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萌芽式教育,而发端于中世纪末。并且受到来自西方中世纪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受到来自科学革命、经济发展以及西方社会三大运动的影响。文章旨在发掘启蒙主义运动对西方通识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影响,分析出通识教育的意义,并探索出通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西方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自然主义的萌芽式教育,发端于中世纪末,不仅受到了西方中世纪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来自科学革命、经济发展以及西方社会三大运动的影响。本文旨在发掘启蒙主义运动对西方通识教育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影响,分析出通识教育的意义,并探索出通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general education被译为"通识教育"前,中国虽没有"通识教育"这一语词,但"通识"已成习语,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故学者以"通识"迻译general。"通识教育"引入后,一方面研究者试图对照其西方标准,探求中国近现代乃至古代教育实践中有无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则又试图从中国教育的历史实践出发,寻绎本土通识教育的智慧,以企回馈西方general education,并希望能够以此弥补通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但由于缺乏本土"通识"语境的具体分析,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种种挖掘都摆脱不了西方话语的牵引,最终仍然难免或各说各话、南辕北辙,或因陋就简、削足适履。中国传统"通识"没有严格且系统的标准,大率表现为洞察力和预见性,表现在"人情""世故"之中,既可入世以兴国救民,亦可出世以保身全节,要在一个"德"字;传统"通识"高企难行,似不可人人皆有,故多有流入神秘迷信者。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的通识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思想下的产物,作为适应全球化教育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一方面要学习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更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基础上,确立传统与当代价值融合的概念内涵,探寻本土化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现实中,"专门化"的通识教育已将这种精神遮蔽。唯有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处置、整体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彰显通识精神,注重提高教师的通识底蕴,并以通识精神指导学生的发展评价,才是通识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相互融通"、"培养理性"、"守护大学精神"三层基本涵义,"通识教育"是构成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应是其基本宗旨之一.时下,一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若干困境,为此,高职院校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积极开发精品的通识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文化素养,走通识式的道德教育,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黄俊杰教授在《21世纪大学理念的激荡与通识教育的展望》一文中,针对当今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开拓视野"、"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效益观"和"工具论",提出,"我们居今日而言‘通识教育’,应将现在流行的‘工具论’教育哲学,翻转而为‘非工具论’的立场,我们才能直探通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这里值得商榷的是:在实践中,"工具论"与"非工具论"是否必然表现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自古强调"悟道"的重要性,"道"是客观事物最核心的哲学思想或逻辑关系。"悟道"包含"接触事物→找出规律→反复验证→完善浓缩、穷究其理→旁及其他,一通百通"这样一个过程。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有效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适应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理念还处于探索之中,"悟道"对推进我国通识教育思想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