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构建室内实验与矿场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形式与内容等改革,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实验能力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针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六种改革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实验教学VOD视频点播系统的建设、教学实践基地的搭建、工程示范中心的建立、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手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工程认知、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措施对今后国内实验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传统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改革材料力学实验,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材料力学实验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专业CAD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工程制图立体化教学系统研究为基础,探讨模块化、网络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探讨以在研课题、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的CAD开放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提出设计目标和实验方案。实践表明,CAD实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盈  王峥  郭文平 《台州学院学报》2013,35(3):70-74,79
针对现有网络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工程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缺乏,通过建立实验分级模式,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改革实验考核机制,提出了基于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分级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电工电子实验是非电类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各种信息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螺旋式迭代工程能力提升模型(SIBEAI)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实验内容,探索实施了多元化的实验手段方法,构建了以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激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介绍了实验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改革目标,以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实验教师队伍为改革内容,初步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土工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瑛 《高教论坛》2007,(3):60-61,85
以评估为契机,进行土工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更新实验内容,优化实验体系,提高土工实验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阮琴 《考试周刊》2010,(24):30-30
实验教学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改革目标,通过对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教师科研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将教师科研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构建教师讲课与学生动手相结合的双向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教师主讲模式、研讨教学模式、汇报研讨模式等改革,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良好局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着很好的结合度,同时也十分符合工程项目的运用与开发实际,让学生认真动脑学习的同时,又能动手开展专业实践,实实在在地增强大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使实验教学由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提高实验的科技含量,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