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形成的气质风貌和品格的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战斗精神、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涵具有宝贵价值,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是对东北抗联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主要有规划课程体系,丰富...  相似文献   

2.
东北抗联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艰苦奋斗作风、团结合作意识等丰富内涵,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持久的时代价值。拓展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立足于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扩大宣传、利用新兴媒体融入网络环境,以及在荣校爱校教育自觉践行抗联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高校应把对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教育当中来,不断摸索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方法,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养信念坚定、敢于担当、本领高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基本内涵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热血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形成的英勇抗争精神,它向全体中华儿女深刻的诠释出了"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在新时代同样具有一种强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东北抗联精神"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亦在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塑造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因此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价值,同时也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健博 《林区教学》2020,(12):11-13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教材。传承红色基因,探索工作路径,建立红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之成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人物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要把百年党史涌现的英雄事迹、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思政课主渠道、日常教育体系和立体传播矩阵着手,促进英雄精神高质量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脱贫攻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资源和生动教材,高校应通过切实有效途径,将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理论自觉,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思政课堂相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社会实践相融合;赓续红色基因,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脱贫攻坚精神与智慧网络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精神是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凝聚而成的精神伟力,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高度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同时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也是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动“三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应然之举。“三牛”精神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开拓创新的发展追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发展特质和光荣传统等三个方面深度耦合。将“三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年为民服务价值观的形塑、开拓创新发展观的涵育以及艰苦奋斗历史观的培养。从思政教育课堂、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条路径切入,确保“三牛”精神的实践育人成效,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以工业4.0时代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为出发点,分析这一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指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企业、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多层面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必然性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精神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键的部分。许多学者对西南联大精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实践路径传承的研究较为缺乏。文章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昆明高校学生群体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知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西南联大精神相关知识的融入,且宣传手段较为单一。据此提出高校开展西南联大精神传承教育的建议:首先可将西南联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中,凝练其精神核心;其次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挖掘联大校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再次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最后还需培养一优良批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借鉴意义。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的契合性、任务的相似性以及方法的继承性上具有的共性使得融入具有了可能。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永葆爱国主义精神;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关莹 《辽宁高职学报》2023,(10):110-112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课程和实践的育人作用,不仅能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使本地红色文化高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对于建设文明壮美的辽宁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激励青年学生崇德向善,培养青年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进一步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生活、舆论宣传等各方面,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铸魂育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图谱。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精神谱系视域下,审视雷锋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对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效能。在精神谱系视域下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精准把握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指向、“三重维度”和融入路径,推进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也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新使命。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具有信念教育、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可从主体契合、内容切入、介体承载、环体依托及实践深化五个层面加以解决,有效落实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方面出发,探索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人文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内容契合,育人方法统一。人文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有助于大学生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人文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包括:优化育人手段,提升融入效果;立足学生生活,渗透人文精神;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和谐校园;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渗透效果;利用宣传设施,宣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段溥 《林区教学》2023,(12):18-21
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提升大学生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积极性等作用。通过加强网络思政队伍建设、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网络精品及创新网络思政平台学习形式等方式,推动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