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专业,各高校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随着智能船舶、船舶自动驾驶、智慧港口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调整航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行“智能+航海”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开发以船舶运输、智能航海为主线的“三层次、四模块”课程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航海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对其他高等航海院校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等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分别从建立“平台+方向+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开发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将成果导向理念贯彻到教学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方面阐述具体相关措施,可为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新兴产业与新经济需要的技能型计算机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专融合”课程体系结合了通识教育的广度与专业教育的深度,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国家工程类人才的发展需求,对“先进材料塑性成形方法及设备”进行改革探索,从“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新工科人才培育需求、“以学生自我成长为中心”的思维导向等方面,以学科及行业新兴技术为着眼点、国家发展需求与行业前沿科技为探索方向、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4.
1996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电子科技大学为“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八年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学校与“基地”建设领导组的直接领导下,应用数学学院领导带领全院教师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为建设高水平的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基地”建设预期的目标。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对工科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与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的三维空间中,…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工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新工科愿景下,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各种现实难题。本文以台州广播大学为例,围绕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从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协同改革的对策,为构建新工科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样本。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新的工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的新要求,都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之中。河南工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内涵与要求为建设理念,以机器人技术为载体,以智能技术融入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以智能工程应用为落脚点,构建多平台、层级递进的“1+2+6”课程体系,打造实践课程“工作过程六步法”教学模式。通过专业创新改革,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为进一步探索“智能+X”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屈文涛 《教书育人》2002,(22):21-23
21世纪生产和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集中在对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我国各高等学校将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才培训的目标与模式,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将落实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程制图历来是工科高等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面向机械类,而且面向电子类、化工类、管理类及部分理科学生,可以说是一门“量大面广”的课程,因此在当前的改革大潮中,特别引起各院校教学主管部门及广大教师对本门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并将其放入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一、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与新世纪人才培…  相似文献   

8.
当下工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受到“新工科”、大类招生及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内外驱动力的极大作用和影响,亟待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重新构建。该文针对工科改革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改革措施和工科大类培养模式的当前发展动态,基于对原工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讨论,提出了“新工科”专业实践体系改革设计的四大模块,需以“引导、拓展、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为阶段课程核心,平衡好扩展和进阶的关系,全面提升工科专业人才质量,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期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工科”建设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智能制造工程新专业是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为满足未来制造领域的高端复合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建设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必须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基于传统机械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交叉学科科技新元素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等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特色课程。需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有限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落实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领域要求的工程人才需要具备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建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外实践环境和平台,需要联合智能制造领域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领先企业,建设企业实践基地、校内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以支撑本专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智能制造工程新兴工科专业的建设探索将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工程教育进一步适应未来制造领域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产业界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化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化工专业教学体系成熟,推进学科交叉培养难度较大。本文以化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背景,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开展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化工、控制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的"智能化工"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培养新工科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医疗健康模式正处于传统医学向精准医学和智能医学过渡的变革期。工科高校发展“医工融合”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技术的进一步飞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医学技术发展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对于培养和储备“医工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对“医工融合”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梳理了任务和重点,并以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立足文化传承、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价值塑造等方面,归纳总结工科高校“医工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工科高校的“拓医”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理念的提出,以减人增效为目标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如火如荼。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地方煤炭特色高水平大学顺应煤炭工业发展潮流,开启了传统工科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造升级。文章重点阐述了传统工科向智能采矿新工科改革的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信息化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智能采矿人才培养资源平台申报等方面的做法与成效。梳理了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利用废弃煤矿地下空间进行碳捕集―运输―封存―利用全过程的新能源专业建设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智能制造具有数字化、透明化、高柔性自动化、智能化和生产与质量可控等特点,是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立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及学校自身定位,提出涵盖智能制造过程所涉及的设计、制造、运维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四维”课程体系,并以典型产品的智能制造过程为引导,建立基于学习工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最终培养面向“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产品智能设计及现代网络环境的分布式协同制造”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填补领军人才与行业应用型人才之间的空白,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16年开始建设"新工科",给青年教师指导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在总结"新工科"建设以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基础上,试图探讨"新工科"研究生培养新范式,既可为青年硕士导师提供新的培养思路,也可为电力系统提供更高质量的"新工科"电气工程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冷英 《文教资料》2011,(33):194-195
目前我国新型工程人才质量不高,在实施“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应与企业联手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师评估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工科专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及研究型综合人才的要求,探索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货运交通系统”的教学改革目的、课程建设体系、教学方法、综合能力培养及考核考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为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分析和理解,阐述了大学物理课程在高等工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对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精神的理解及对23所高校和21所地方电大的 调查,明确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思路及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精神的指引下,各高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本文介绍了这次重新设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课程体系整体布局、课程结构体系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及资源建设,以及用第一、二课堂结合推动创新创业实践的措施。该课程体系在实践中运行效果良好,其思路、理念和做法可为同行学习、借鉴或推广。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深入分析当前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建设多元化线上学习资源,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重构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成绩评价方式,切实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文章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核心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口袋实验室仿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