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长胜 《中国广播》2008,(11):64-65
每年10月26日,为沈阳市环卫工人节。有一年沈阳“环卫节”,沈阳市市长参加了清扫街道的劳动。当天,赶到现场采访的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一位手持话筒的记者问市长:“请问市长,您今天是第一次参加劳动吧?”市长停下了手中的扫帚,微笑作答:“参加劳动,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一位香港记者在对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采访时,只因比别的记者多看了"一眼"慕绥新身上价值几万港币的"行头",并且在媒体上作了披露,由此促成司法部门揪出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全方位整合报道资源——记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成功在于策划,策划的成功在于有成果,请大家把想到的都谈出来,形成一批重点报道题目系列……”副总编辑夏林给新华社“两会”报道策划会定了个畅所欲言的调子。 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是对各家媒体的一次考验,新华社也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探索深化新闻业务改革的路子。2月18日,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召开报道策划研讨会,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一线记者,进行了跨编辑部的报道策划。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有关市长“撵”记者的新闻,大意是这样的:在湖南省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议即将举行之前,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问一名扛着摄像机提前来到会场的电视记者:“你来干什么?又搞会议报道?”接着又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听完市长的一席话,记者点点头,扛着摄像机走出了会场。市长“撵”记者,的确是一件新鲜事,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常德市程市长为减少一般性会议报道,“撵”记者出会场的新闻(载1989年4月8日人民日报2版),一时间传为“美谈”,不少报章杂志特别是新闻报刊纷纷评说。《新闻出版报》和《新闻战线》就分别刊用了《为程市长“撵”记者叫好》和《有感于市长“撵”记者》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牛茂杰 《记者摇篮》2006,(11):37-37
重视和写好成就报道,是电台这一主流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是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信心的一种有效报道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成就报道是“规定动作”,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无法创新,被动应付。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成就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直接影响到广播报道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一是“老套”。报道方式与报道模式陈旧,新闻思维方式陈旧,语言老套、程式化,报道内容“数字化”,罗列一大串百分比,成就报道变成了政治概念和方针政策的机械图解。很多报道属于“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报道的东西,今年、明年把…  相似文献   

7.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8.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记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者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者,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一碗油茶面前的感情考验与农民接触,这是搞  相似文献   

9.
沈阳市的“地标”中将增加这样一个新名词:“外国人集中居住区”。据有关媒体报道,沈阳市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适时开发一至两片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这片“外国人集中居住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呢?有关报道中有点语焉不详。但顾名思义,既然是“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想必就是中国人不能随便居住的地方,至少要经过专门机构的审批才行。有了这一条,依笔者看就具备了“租界”的基本雏形了。当然,现在还不能说这就是租界,但是有朝租界方向发展的趋势。报道中说,有关方面还准备设立专门的“外商医院”,或者在“医院建立特殊服务区”…  相似文献   

10.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的报纸上,社会新闻(突发新闻)占有重要席位,并且讲求“第一报道”、“独家新闻”,其发布速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在港访问期间,我们发现香港新闻界有一支特殊的记者队伍一突发记者。突发记者,顾名思义“突发”就是突然发生的新闻。按香港的新闻界定主要包括有关罪案及意外的新闻。例如谋杀、绑架、枪战、行劫、车祸、撞船、反走私等事件。那么,突发记者就是报道这些突发新闻。按大陆的界定叫做社会新闻。香港各报馆一般都设有突发记者组或突发记者部  相似文献   

12.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4.
望潮随想     
一、记者也要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这是记者写企业家的变化。其实,记者也应该作如此转变,至少要多找市场,相对地少找市长。市场,对记者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稿件市场”。搞商品经济,市场是最能生动活泼地反映经济生活状况的场所——不是狭义上的那个搞交易的地方。市场是“晴雨表”,市场又是结合部:生产、流通、消费的结合部;经济和社会的结合部。许多好新闻从这里产生。可惜,现在公认有本领的“市场记者”还不多。善于从市场入手剖析经济现象的高手也还不多。随着我国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记者这方面的观念确实需要转变。“稿件市场”——版面,更是许多记者疏于研究  相似文献   

15.
香港回归,举世瞩目。为全面、准确、及时、充分地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成了规模空前的报道队伍,其中由编辑、记者、播音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赴港报道组就有40人。可以说,这是建台以来新闻事件报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报道组6月11日和20日分两批先后抵港后,随即投入采访工作。截止7月2日,香港报道组在中央台香港宣传总指挥的直接领导下,圆满完成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庆典”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招待酒会”等五场重要的现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妇女报》组织的“退休年龄不平等导致女性权益受损”的报道,引起各媒体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人事部有关负责人也就报道的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可以说这是一组关于妇女“维权”的成功报道,也是今年全国各大媒体报道中的亮点之一。发现问题需要独到的眼力,因为要从大家习以为常中发现其中的“不和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倡男女平等,并把它写进了宪法。但时至今日,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仍有距离,男女退休年龄相差5年,就是一例。50年了,国情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8.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从来不怕告,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因为我写的批评报道事实是准确的,被批评者可以从其它方面给我“捅刀子”,但他们却不敢拿着报纸对簿公堂。对“告记者”应有全面的认识。其一、告记者是历史的进步。以前,即使有了失实报道,被批评者也不敢去告记者。现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公民的被批评者在受到损害时,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利,那么,告记者是正当  相似文献   

19.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成败,大半决定于“眼力”。名记者,处处留意,事事用心,才能养成一种特殊的“眼力”,见人之所见。也能见人之所不能见。甚至预测未来。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记者契诃夫.据说就有这么一双犀利、睿智的慧眼。有一回。他与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同去戏剧院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化妆室内聊天.进来了一位斯坦尼斯拉走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