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秀的学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也是字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作教学是审美的教学,审美即情感。情感熏陶就是将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化为学生内在的人素养。在作教学中,审美特征非常明显,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开掘情感之源。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还原分析”法,注重深入作品的内层作微观分析,对于阅读鉴赏,则不失为一种具体、切实的好方法。孙先生认为:“其实,一切经典文本,形象都是完整的、和谐的、水乳交融和天衣无缝的。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艺术作品所提供的线索,把作者未经想象加工的原生形象想象出来,...  相似文献   

3.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4.
<正>古典诗歌经常出现“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演唱风格是一个充满演唱者思想情感个性和创造性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要求演唱者运用娴熟的发声技术,把个人的情感思维、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更加完美地表现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结合。文章从发声技术、审美、情感等表达为出发点,进一步解释了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并阐明了演唱者“只有把各种歌唱技巧转化为演唱风格的把握和表达上,这样的演唱才具有其艺术价值”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读了《我为亚运会奉献一句话》大奖赛高中部夺冠的李洁同学的“一句话,满腔情”(《高中生语数外》1991年1.2期合刊》的文章,笔者情不自禁地要谈谈李洁的夺魁佳作“跟参赛的哥哥、姐姐说句悄悄话:‘到时,激动的泪水,我的比你的多’”的审美价值。李洁的作品,不是写的空话、假话、套话,而是真情的倾吐,是心声,是天籁。他把26字的单句,当作一首诗来写,创造了艺术意境和生动传神的艺术细节,用形象和图像说话;使抽象的、飘忽的、难于捉摸的情感固定起来,饱和着愿望和激情,以扣响读者的心弦,使之得到美的享受。首先是艺术意境美,作者深深懂得“形象大于思维”的奥妙,把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满腔激情,通过飞腾的想象,创造出意蕴丰富的艺术意境;对意境的描绘,成功地创造了富有象征意义的“说悄悄话”的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时间艺术。它运用语言的声调加以强化、扩大,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可以运用最富有特征的声音形象使人产生明确的艺术联想。”许多美学家把想象的创造性品格当作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功能表现为:“它能借助情感的推动,把审美的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表象运动,即表象的再现、组合、改造。”我国当代著名音乐家廖乃雄先生指出:音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音乐的价值更多地是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王国维心目中 ,“古雅”之美就是指“时空之美”。艺术的“时间之美”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节奏、韵律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 ,则是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感、年龄感。艺术的“空间之美”也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从作品中所体现的“神”“气”的氛围氤氲的“虚无飘渺之域”的审美境界 ,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家的修养、风格的高远。前者是生命的存在 ,后者是生命的自由。在艺术中 ,时、空之美的关系是统一而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古雅”的本质 ,也是艺术美、形式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洞察作为活生生的社会整体的人的特殊智慧.这样的对象要求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加以再现(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这始终是性格、感受、行动);与之相适应,人的周围世界(典型环境)也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出来的,因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人只能同活生生的世界打交道,而只有活生生的对象世界才能成为人的生活的典型环境,成为有助于了解人的积极的背景.对象世界在艺术中的艺术意义越大,那它就越要服从于这一辅助任务,这决不是偶然的.在艺术中,作品的逻辑以人的性格的逻辑为转移,这决不是偶然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们曾不止一次地指出过这一点.托尔斯泰曾说:“……同所描写的人物同命运、共呼吸,用形象来描写他们的内心感觉,那末,人物本身就会按照他们的性格所需要的那样行动,也就是说,结局会按照人物的性格自然而然地被想象和表现出来.”高尔基也指出人的性格在故事发展中的这一主导作用:“……决不能向人物暗示应该怎样行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物的和社会的行动逻辑,都有自己的意志.作者把他们连同这些特质一起从现实中吸取过来,作为自己的材料,不过只是‘半成品’.其次,作者对他们进行‘加工’,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和自己的知识来琢磨他们,替他们说出他们所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成他们没有做、但是根据他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把以往很少有人注意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来研究.本文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情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点探索:重视情感教学,是培养学习数学情感的先决条件;淡化形式,是培养学习数学情感的基本途径;挖掘生活资源,是培养学习数学情感的有效手段;突出数学审美价值,是培养学习数学情感的自然策略;适时鼓励,是培养学习数学情感的重要方法.有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那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却有失偏颇.学生得到了“渔”,即方法或技能,其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山…  相似文献   

11.
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来说,教学情境是为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营造的审美情境.“情”既包括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又包括教师的审美感受;“境”既指作品中的境,又包括现实中的教学环境因素.它的营造依赖于教师审美化的教育行为.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描述、提问等审美化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对作品进行审美化的赏析,进而学会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2.
我看诗歌中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指蕴含作者情感的事物的形象,它是审美性的。古典诗歌境界实际上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单位。鲜明独特的意象体现诗人的个性风格。意象的内蕴机制是单一的、确定的。意象不等于意境。意境是意象元素组合后,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出来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空白”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书法作品中,一幅画如能适当地留下不着色彩的空白,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诗歌语言的跳跃,电影艺术的空镜头,也都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学英语课  相似文献   

14.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15.
王志雄 《现代语文》2006,(2):115-115
感伤、浪漫和理想化,是学作品中三种不蒯的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所谓感伤,是指作家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形成较大的情感落差后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和情感反映。具有浪漫风格的作品,其内容常常表现为对自然风光的歌颂,对爱情、友谊的赞美,对作家某种信念的提示,或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表现某种远离世俗的超脱感和虚幻感。理想化则是作家依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而创作的作品,常常借助奔放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等手法来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文本的意蕴是多层次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深入解读文本的内涵。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推崇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比较还原法"文本解读策略,并积极地从艺术感觉、情感逻辑、审美价值等多个角度多元"还原",引导学生触摸到了文本的深层情感、意蕴,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一、艺术还原,探寻最初的心灵悸动在语文阅读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极富象征意义、含蓄隐晦的散文、小说、诗歌文本,如《紫  相似文献   

17.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  相似文献   

18.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诗歌杰作,也是一篇艺术鉴赏的典范作品.本文从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实现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以此解释艺术鉴赏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19.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诗歌和想象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再论文理通顺》)的确,没有想象,作家就无法进行虚构,文艺作品就无法产生.一般说来,诗歌更需要想象.因为诗歌的内容凝炼,感情丰富,篇幅短小,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实上,诗人正是通过想象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主观的抽象的情思联系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生动的图景,从而使情思寄托在具体事物的形象上,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中主人公的伤国、思家、悲痛欲绝的情感,正是通过作者想象化为“花溅泪”、“鸟惊心”的凄惨荒凉、物空人尽的京都沦陷的画面加以表现的.如果诗人不靠想象是很难描绘出这凄切的画.面和表现出这伤国、思家的悲痛感情的.故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为诗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