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高考物理第15题,题意新颖,怎样正确分析与解答呢?我介绍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原题 图1中A、B、C、D是匀强电场中一图1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15V,UB=3V,UC=-3V.由此可得D点电势UD=  .分析与解 在匀强电场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为U=Ed,d为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或者写成“U=ELcosα”,E为场强,L为两点间的线段长,α为L与沿电场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假定在匀强电场中(如图2所示),有A、B、C、D四个点,且AB=CD,AB、CD与沿…  相似文献   

2.
由公式U =Ed可知 :在匀强电场中 ,d· 值相等 ,则U· 值也相等 .如图1所示 ,若AB·cosα=CD·cosβ ,即AB和CD在匀强电场方向的投影长度相等 ,则UAB =UCD,应用上述推论可以巧妙解题 ,下面举二例说明 .例 1  (1 999年全国高考题 )图 2中A、B、C、D是匀强电场中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 ,已知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 =1 5V ,UB=3V ,UC =-3V ,由此得D点电势U \-D=.分析与解 A、B、C、D是正方形 ,那么对应边平行且相等 ,对应边在匀强电场方向上的投影长度也相等 .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  相似文献   

3.
一、关系式的导出及其意义在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 ,A、B两点的电势差为UAB,A、B连线长为sAB,场强方向与A→B方向的夹角为θ .根据功的公式 ,正电荷q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为W =qEsABcosθ而W =qUAB所以UAB =EsABcosθ  ①上式表明 ,在匀强电场中 ,A、B两点的电势差UAB,等于场强的大小E、A和B连线的长sAB、场强方向和A→B方向夹角的余弦cosθ三者的乘积 .二、关系式的应用举例例 1 图 1中 ,A、B、C是匀强电场中一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已知场强方向与A指向B的方向相…  相似文献   

4.
证明三角形全等一般有下面三种思路.一、两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对应相等,需证出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例1已知:如图1,B为AC的中点,BE=BD,∠1=∠2.求证;∠A=∠C.分析显然需证△ABE≌△CBD,已有AB=BC,BE=BD,还需要证明它们的夹角∠ABE=∠CBD,而∠1=∠2,它们的夹角相等是显然的.证明∠1=∠2(已知),∠1+∠3=∠2+∠3(等式性质),即∠ABE=∠CBD.在△ABE和△CBD中,AB=BC,BE=BD,∠ABE=∠CBD,△ABE≌△CBD(SAS…  相似文献   

5.
在匀强电场中,由匀强电场场强公式E=U/d知道在电场方向上相同间距的两点间电势差相等.由几何知识我们不难证明沿任意一个方向电势降落都是均匀的,故在任一直线上相同间距两点间的电势差也是相等的;进一步推导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题目 已知点A、B、C、D顺次在⊙O上,AB=BD,BM垂直于AC,垂足为M.证明:AM=DC+CM.(1997年江苏省初中竞赛题,著名的“阿基米德折弦定理”).贵刊1999年第3期第32页张昕老师《一道初中竞赛题的证法探讨》给出了多种证题思路,读后受益非浅.但张老师认为“证明本题必须通过截长补短的辅助线将证AM=CM+DC转化为证两线段相等”.而我对本题的特征又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下面的代数证法,以供参考.解法探索:因欲证AM=DC+CM,而AM、DC、CM都为线段的长,即均为正值.故只要证明A…  相似文献   

7.
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它具有如下重要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求解某些几何证明问题,从构造线段垂直平分线人手,然后利用其性质,可简化思维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如图1,D、E是△ABC的边BC上两点,AB=AC,BD=CE.求证:AD=AE.证明过A作AF⊥BC于F.∵AB=AC,∴BF=CF.∵BD=CE,∴DF=EF.∴AF是DE的垂直平分线.∴AD=AE.例2如图2,E为△ABC的∠A的平分线AD上一点,AB>AC.求证:AB…  相似文献   

8.
所谓面积法就是利用几何图形中的边、角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运用代数手段来完成几何中的推理过程.用面积法一般可不添或少添辅助线,证法简洁,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图11 证明线段相等例1 (1978年高考题)AB是圆的直径,C是半圆上一点,直线MN切半圆于C点,AM⊥MN于M,BN⊥MN于N,CD⊥AB于D.求证:(i)CD=CM=CN;(ii)CD2=AM·BN.证明 连结AC、BC,如图1,由∠MCA=∠ABC知 ∠MAC=∠CAD.在Rt△ADC与Rt△ACM中,有AD·CDAM·CM=AC·AD…  相似文献   

9.
1 题目与解法研究2 0 0 1年高考题 19(文 2 0 )题 :设抛物线 y2 =2 px(p>0 )的焦点为F ,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 ,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且BC∥x轴 ,证明直线AC经过原过O .     图 1证 1 如图 1,记x轴与抛物线准线l的交点为E ,过A作AD⊥l,D是垂足 ,于是有AD ∥EF∥BC .连结AC与EF相交于点N ,则|EN||AD| =|CN||AC| =|BF||AB|,|NF||BC| =|AF||AB|.根据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AF|=|AD| ,|BF|=|BC| ,所以|EN|=|AD|·|BF|…  相似文献   

10.
在匀强电场中,有U=Ed,由此可知:1.匀强电场中,平行且相等的两条线段两端点间的电势差相等.2.匀强电场中,同一直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与两点间的距离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高二物理人教版第十三章《电场》第七节给出了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即E=U/d,这个等式表明,在匀强电场中,场强在数值上等于沿场强方向每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应用中屡屡出错,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式中d的物理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d的物理意义及熟练应用该规律解题,笔者给出了匀强电场中两个更为普遍的推论,推论1:匀强电场中,在一条直线上等距离两点间电势差大小相等。推论2:匀强电场中,平行且相等的两线段间的电势差大小相等,推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全等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可得如下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于某些几何竞赛题,考虑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利用上述性质,可使其解答巧妙、简捷.例1如图1,△ABC中,AB=5,AC=3,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l的取值范围是()(A)1<l<4;(B)3<l<5;(C)2<l<3;(D)0<l<5.(1997年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初二试题)解延长AD到E,使DE=AD,连BE,那么AE=2l.BD=CD,1=2,ED=AD,△BDE△…  相似文献   

13.
同一直线上顺次四点A、B、C、D构成的线段|AB|=|CD|的充要条件是线段AD与BC的中点重合为一点.巧用这一关系解题,有时可给我们解题带来许多方便,现举例如下:1 证明线段相等例1 直线y=kx+b与双曲线y29-x28=1及其渐近线顺次交于A、B、C、D四点,求证:|AB|=|CD|.分析 本题若按常规解法可求出交点坐标,然后算出|AB|,|CD|.如若注意到A、B、C、D为直线与双曲线顺次交得的四点,利用AD与BC的中点重合来证明|AB|=|CD|,则可避免繁重的计算,巧妙地完成证明.证…  相似文献   

14.
一道高考题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 (广东、河南卷 )第 2 1题“已知椭圆 x22 y2 =1的右准线l与x轴交于点E ,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 ,点C在右准线l上 ,且BC∥x轴。求证直线AC经过线段EF的中点。”参考答案是这样证明的 :设e是椭圆的离心率 ,如图 ,记直线AC与x轴的交点为N ,过A作AD⊥l,D是垂足。因F是椭圆右焦点 ,l是右准线 ,BC∥x轴 ,即BC⊥l,根据椭圆几何性质 ,得 :|AF||AD|=|BF||BC|=e。∵AD∥FE∥BC ,∴|EN||AD|=|CN||CA|=|BF||AB|,|FN||BC|=|AF||AB|,…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第24题:如图,给出定点A(a,0)(a>0)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点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关系.该题主要考查曲线与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等基础知识,以及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答案给出了两种解法.解法一是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和点C在直线AB上,列出两个含同一参数的方程,然后通过消参得到点C的轨迹方程.该解法思路自然,学生易于想到,但消参过程较繁,稍…  相似文献   

16.
平行于匀强电场的平面内,已知不共线的三点的电势和空间几何关系,求电场强度,传统的方法是等分找等势点法;若空间几何关系复杂时,等分找等势点法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近几年文献中使用了所谓的“合成法”。从物理本质上深入研究和剖析两种不同方向上用“合成法”求场强正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题:如图1,设△ABC是直角三角形,点D在斜边BC上,BD=4DC.已知圆过点C,且与AC相交于F,与AB相切于AB的中点G.求证:AD⊥BF.本题为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第二试第二题,具有一定难度和探索性.本文对此题作如下思考.一、题目的多种新解法解证此题的关键是得出∠ABF=∠CAD,故有以下新解法.解法1:如图1,设∠CAD=α,∠ABF=β,由BD=4CD,有S△ADCS△ADB=1412AD·AC·sinα12AD·ABsin(90°-α)=14ACAB·tgα=14.由A…  相似文献   

18.
“三线合一”指的是《几何》第二册第67页上的一个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运用时应作如下理解:如图1,△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在下列三个条件中:(1)∠BAD=∠CAD;(2)AD⊥BC;(3)BD=DC,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时,都能立刻推出其余两个成立.下面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一、证明线段相等例1如图2,△ABC中,D、E在BC边上,AB=AC,AD=AE.求证:BD=CE.证明作AF⊥BC于F,则由“三线合…  相似文献   

19.
《几何》第二册《三角形》一章§3.3介绍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它们是这一章的基础知识,利用它们可以解决许多几何问题.一、证角相等或不等例1如图1,在△ABC中,∠ACB=90°,CD⊥AB于D.求证:∠A=∠BCD.证明∵ ∠ACB=90°,∴∠A=90°∠B.∵CD⊥AB于D,∴ ∠CDB=90°.∴∠BCD=90°-∠B.∴∠A=∠BCH.例2如图2,已知P是△ABC内一点.求证:∠BPC ∠BAC.证明延长CP交AB于D.ZBHC是否ACD的一个外角,rtBDCMMBAC.zB…  相似文献   

20.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平面几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定理,不少几何问题需要综合应用这两个定理才能得到解决.现举例说明,供参考.例1如图1,在△ABC中,D是BC上一点,AB=13,AD=12,BD=5,AC=15,求DC的长.分析在△ADC中,已知两边的长,要求第三边的长.若△ADC不是特殊三角形,则无法求解.因此我们可以判断△ADC是否是特殊三角形,然后利用已知条件证明上述判断.在△ABD中,BD2+AD2=52+122=132=AB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BD为直角三角形,ADB=90°.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