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媒介情景论是美国传播学家约舒亚·梅洛维茨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微信群,它是一种新的网络群体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场体验感。随着微信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喜欢使用微信,然而家人在微信群里中区或后区的暴露,在线上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本文论述了家庭微信和家族微信群创造的不同情境,并希望年轻一代帮助处于家庭边缘的老人参与群中,回归家族。  相似文献   

2.
赵洁 《东南传播》2022,(5):113-116
与当下流行于社交媒体中乡村青年展现乡土特色的文化不同,大理石龙村白族青年女性通过微信等媒介实践表现出选择性地筛选乡村景观,或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性处理等现象。本文认为此现象是白族青年女性在技术可供性、主体意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对乡村景观进行媒介技术再构的结果,是乡村白族青年女性涉足媒介技术场域之中重塑自我以及重构自我与乡村关系的网络实践。  相似文献   

3.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官方话语与草根话语互动的桥梁,微信政务民生公众账号(以下简称政务微信)被各级政府部门视为管理社会和服务民众的有效平台和渠道,越来越被重视,也越来越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本文依据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对当前我国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媒介特征、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试图概括出政府和公众在新的媒介情境下采取的行为,揭示出微信的圈层传播特点在政务微信的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与移动智能设备的完美联姻,消解了传统的家庭关系.新媒介介入家庭内部后超越了传统媒介营造的家庭氛围与社会环境,新的家庭信息场景和新的媒介情境重新塑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探讨社交媒体传播模式与形态下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新情境下家庭内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特点,父母的家庭绝对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8.
张小波 《传媒》2018,(13):57-58
"场景"意味着用户媒介消费的情境和习惯完全不同,其为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场景同时孕育了极具价值的新媒介形态.在场景革命下,移动阅读新场景的形成需要信息传播形态适配这种阅读场景,因而适配移动场景才是王道.新闻H5产品通过构建浸入式的移动阅读场景,满足了用户的多种消费需求,通过调动用户的生产力,形成了全新的UGC生产场景,也满足了用户社交需求和情感归属,还通过形式适配、内容适配和体验适配,满足了用户的移动阅读场景需求,为新闻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9.
徐姗 《新闻世界》2014,(7):207-208
本文从私人情境、公共情境、人际传播情境以及大众传播情境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微信与微博在媒介情境上的变化。进而结合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分析这一媒介情境变化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12.
吴晓 《视听》2024,(4):129-132
互联网的时空分离机制为家庭交往中的关系运作提供了更多权宜空间。以微信家庭群为例,结合媒介情境论与关系理论来探究互联网情境下家庭中的交往样态,可得到以下结论:从权威层面,家庭群成员通过“数字借权”和“权宜之策”来重新分配权威;从群体身份层面,家庭群成员以“松散边界”和“时空补偿”来商妥形成群体共识;从社会化层面,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社会化转变从本体义走向象征义、交往义。  相似文献   

13.
韩亚辉  郭智敏 《新闻知识》2023,(6):20-26+93-94
社交媒体场域中的代际冲突成为家庭传播研究中日益重要的面向。基于个体化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微信催婚源于亲代对子代“逆社会时钟”的焦虑,子代会通过协商、争吵等冲突性话语,以及“数字隐身”和线上“CP表演”等媒介行为进行反催婚抵抗。数字化的代际冲突让离乡青年在婚恋问题和家庭关系中实现了“为自己而活”的个体化生存,但也面临着家庭孝慈关系瓦解和“近乡情怯”的个体化风险。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5.
游戏空间作为青年网络亚文化开展的主要情境,突破了媒介的时空限制,改变了人的心理过程、观念形态、行为方式.游戏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社会关注,关于游戏的研究视角也集中在游戏功用方面.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对QQ飞车爱好者在微信社群中的讨论和线下的交往互动进行观察,并对玩家展开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这个因为游戏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探究微信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社会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研究微信营造的新场景以及出现的新行为。  相似文献   

17.
网络视频直播适应了媒介样态革新对于场景要素的需要,开始大规模兴起。通过专业化场景内容生产和日常化场景内容生产两种形式,网络视频直播更加高效地进行场景建构,并发展出了新的社交群体与信息生产样态。在网络视频直播中,场景建构与生产即时化,受众不仅获得了场景需求的高效适配,更积极参与场景信息产品的再生产。但也需警惕网络视频直播场景产品同质化与过度个性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晨阳 《今传媒》2016,(12):162-164
信息时代,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之一也必然被重构.本文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出发点分析网络如何塑造新的社会场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变化,在考察了互联网对家庭总体情感关系的复杂影响后,重点讨论了情境变动所导致的角色、行为及社会化的改变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倾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发展,不仅重塑着媒介生态,也重塑着人们的媒介行为。电子时代的用户具有游牧民的敏锐性,形成了电子空间的知觉特征。本文通过对喜马拉雅FM等有声阅读平台的研究,认为移动音频平台所体现的用户在电子空间的知觉具有四大特征:需求多元化,强调对身体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根据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所做的功能调试;用户圈层化,形成了从内容使用者到内容创作者、从地缘社区到趣缘情感形成的圈层化发展;知觉场景化,用户基于不同的目的需求和方式需求形成了不同场景的知觉方式,同时与线下的场景有着共通性;认知图示交互化,在人与平台、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形成多种交互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