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为例进行分析,揭示了示众现象的文化特征,从实施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惩戒性、威慑性的特征;从示众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羞辱性、伤害性的特征;从围观者方面来看,示众具有好奇性、异己性的特征。示众这一现象的绵延不绝见证了《示众》的超强生命力和真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被示者 /看客 ;看客 /看客 ;叙述者 /隐含作者之间的多元关系 ,作了审美的解读 ;并对叙述中的时空、空白以及作者的示众情结进行了考释与阐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所表现和揭示的国民性问题展开论述。作者认为:《示众》中诸多看客形态各异的外貌及言状举止是以国民劣根性为其性格核心和意蕴内核的象征表演。这一表现形式的成功把握,促成了小说意蕴结构的最佳表达。本文还应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国民劣根性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示众》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而其中主观视点不断变化的“反打”最为瞩目。这些多视点“反打镜头”的巧妙组接,不仅经济、有效地确立了多组“看”与“被看”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使这个场景具有了丰厚的美学象征意蕴,体现了鲁迅的艺术观和他对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体验。《示众》里多视点“反打镜头”构成的关系与组合,共同成就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美学空间,可以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 鲁迅对中国人去做示众的材料和示众材料的赏鉴者,都非常悲愤;二者比较起来,对后者的悲愤尤为强烈。我们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契机就是看了中国人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此后,他在小说和杂文、散文诗中多次写到这个令人悲愤的场景。现摘录几处于下: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未决犯认罪示众形式主要有传统媒体制作和播出来决犯认罪的节目、新兴媒体所主导的网络反腐的过度曝光、公权力机关主导的“公开逮捕”和“公开审判”.让未决犯认罪示众违反现行法律、背离人道主义、彰显符号暴力.示众主要源自“耻辱刑”传统,认为其符合民意、有助于普法宣传、符合行政公开和司法公开的要求也是这种行为屡禁不止的动因.彻底根除各种形式的示众行为不仅需要通过立法救济保护未决犯的合法权利,而且要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同时树立尊重人格尊严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奠定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短篇小说《示众》独特的叙述视角,以及这种叙述视角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一首先,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人品,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做人。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心。鲁迅先生爱国心切,救民志忱,不忍让愚弱的国民永远充当“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弃医从文,自觉地担起了唤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的《人羊》和鲁迅的《示众》都是短篇小说。两部小说中一部反映日本的公车社会相﹐一部速写了中国的街头社会相﹐可谓把世间“看客”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两篇作品的人物刻画比较入手﹐解读其共同反映出来的看客们的精神暴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正>钱理群先生作为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学者,时时关注社会的疾苦,为身处低层却坚毅地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所感动。手中正读的这本《示众》,钱先生反省了自己过去的行为,把自己作为案例,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尽情展示他的坚守与传承。这本《示众》,是钱理群先生的杂文、演讲自选精华,内容涉及鲁迅研究、文学现象评述、大学精神探讨、地方文化研究、乡村建设以及自我评述。书中剖析真正的鲁迅与五四,诊治时代的自恋与自怜。最具现场感的先生演讲,最具忧患意识的现实关注。钱先生赞同鲁迅先生的观点,真的知识阶级永远不满足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问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懈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把解读其作品的好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了精深探索。伟大的鲁迅最早注意了这个问题,并作出重大贡献。老舍登上现代文坛稍迟,而他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视不可忽视的成就。鲁迅揭示国民弱点,勾画国民灵魂,重点是放在对劳动人民身上落后消极东西的表现、批判上,而选择小市民作为发露中国国民性弱点的突破口,是  相似文献   

15.
研读完《藤野先生》,藤野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从鲁迅的叙述中,尽管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历程,但是这种思想转变既来自于自己的爱国思想,更来自于他的冷静清醒。鲁迅,这个来自弱国的学子到强国求学,他的目的始终没变。无论在东京,还是在仙台,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特别是改造国民的思想和灵魂而来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求学回来,救治像我父亲那样被误治的病人,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之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变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相似文献   

16.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特征,强调鲁迅力图以文字“画出国民的灵魂”来达到救治国民心灵,改造国民性,由“立人”到“立国”,改良社会,寻找希望和拯救国度.这对今天的时代仍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中途放弃学医,转而从事文学活动,史称"弃医从文".凡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史的人,都强调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现代文学史家们在研究这一事件时,总是认为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由于看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的"示众"的镜头的结果,把这看作他"弃医从文"的唯一动因.蒋荷贞同志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示众"镜头的刺激,"这只是一个诱发的原因,或者说只是一个偶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只强调'示众'镜头的作用,忽略他主观思想基础,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走上文学道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19.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凤杰 《考试周刊》2011,(81):22-23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