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它和鲁迅的其它许多篇章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眩目的光彩,占有着不可否认的地位。《社戏》是迷人的,如果说鲁迅的大多数小说象凝重沉郁的水墨画,那么《社戏》就象一幅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鲁迅的小说大都表现了对于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悲哀和愤慨,而这篇小说却抒写了对当时生活中一些难能可贵的美好事物的深情赞美。多少年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这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扣击着广大读者的心灵,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纯朴美好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4.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5.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现时通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的小说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人鲁迅小说11篇:《故乡》《社戏》《祝福》《药》《一件小事》《风波》《孔乙己》《狂人日记》《非攻》《铸剑》《阿Q正传》等。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它既是一篇小说,又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朴实,优美,亲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它跟鲁迅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小说通过对一群尚未陷入封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在简洁精练的叙事中和如诗如画的写景中洋溢的儿童天真活泼、纯洁无私的童趣美,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玩味。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1.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2.
《社戏》收录在《呐喊》的末端,与同时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直斥现实、无情揭露的篇章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一篇形式和内容都略显特别的小说。鲁迅的小说在语文教材中几经删减,而《社戏》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更后,还能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试图对《社戏》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进行评述,最后给出教学建议,以期对广大研究者及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历来是个反传统的急先锋,他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反原始主义的特殊文化品位。但他的《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却相反,表现出一种向往童年,返回原始的鲜明的原始主义思想倾向,这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一个少见的特例。本文从社会、人性及原始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鲁迅这种创作思想的矛盾及其产生这种原始主义文学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采取了前后对照的结构。按照小说叙述的顺序,前半部分是写“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感受和印象,后半部分是写“我”小时候在乡下看社戏的情景。因此,根据这种结构特点,把小说中的三场戏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性阅谈便更易于把握这篇小说,也更能理解鲁迅这样安排结构的匠心。  相似文献   

16.
号称“法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以代表作《项链》闻名于世.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经历令读者心酸但总有些令读者感到是咎由自取,故事的结局又叫人啼笑皆非.这篇小说与鲁迅的作品《祝福》相比,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都难以望其项背.只要接触过《祝福》这篇小说的人,哪怕他读得比较粗略,都会为生活在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这四种枷锁中的祥林嫂棒一掬伤心之泪.祥林嫂死在除夕之夜一片噼噼剥剥的爆竹声和人们的祈福声中的结局,更让读者心灵震颤.曹老师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主席一生,以他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社戏》,同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样,是一篇自传体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贯穿着小说前后两个部分,联结着过去与现在、童年与中年三十年间生活的主要人物“我”,就是鲁迅本人的形象,是鲁迅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按照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塑造出来的。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8.
《社戏》以一种抒情笔调位于小说集《呐喊》的末篇,似乎与其它文章的风格不相协调,与鲁迅严峻犀利的笔力、革命战士的形象相悖。然而正是这样一篇与我们熟知的鲁迅精神有出入的小说被长期选编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文学界和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不断出现。综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文本解读、教材编选、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鲁迅的小说《社戏》,人们总喜欢把它和鲁迅曾经关注过的中国农民问题或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回乡”主题联系起来。这诚然是不错的,因为鲁迅的确在后来收集在《集外集拾遗》中的《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一文中说过“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样的话。但是,联系这话的下文,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则又让人觉得,这话似乎并非主要针对《社戏》说的,倒是首先令人联想到《故乡》、《阿Q正传》、《风波》等。那么,以鲁迅母亲的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