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互联网的崛起无疑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人类明的重大事件之一。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认定因特网为继续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娱乐化的必然和适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意力经济”盛行的今天,媒体为争夺受众,新闻娱乐化成了普遍的现象。新闻娱乐化固然不可避免,但新闻之为新闻的社会责任担当同样不可忘却。新闻从业者应该在新闻内容的选择、叙述方式、娱乐度等方面着力,做到新闻娱乐和教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了望者”角色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新闻报道中既要努力追求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切实承担起“环境监测”的职能,又要能够与世俗“噪音”保持相对超然独立的态度。引导公众、国家与社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与方向。同时,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了望者”功能的实现,既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更有赖于媒体和媒体报道者对自身角色意识的认知与提高,以及承受压力的勇气与娴熟灵活的专业报道技巧。新闻人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可以找到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努力达到社会公正,实现新闻的伦理,成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4.
娱乐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娱乐新闻庸俗化表现在多方面,炮制的娱乐新闻有盲目炒作、制造事端、胡编乱造、断章取义等四种主要手段。我们应用更多的理性和智慧来对待新时期的娱乐新闻报道,要建立一种娱乐媒体、娱乐报道的行业规范;要树立媒体对娱乐圈是舆论监督关系的思想;对“热点”新闻的策划要把握好“度”;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石悦 《池州师专学报》2008,22(1):101-102
消费时代的电视传媒版的民生新闻和娱乐新闻,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而异军突起,但这只是新经济社会时代媒体“喉舌”功能表现的一种新的形态和方式,这决不意味着电视媒体“喉舌”功能的丧失或过时。新闻媒体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能弱化或丧失其原本的“喉舌”功能,切实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从电视媒体多年来“新闻立台”或“娱乐立台”的媒体实践看,两者皆持之有据,“娱乐立台”功不可没,不宜把“新闻立台”视为整个电视业及其主流传媒的规定动作。电视界和电视业以“文化立台”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其关键在于持有文化本色、文化“三量”和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7.
浅谈电视社会新闻的采编和深层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新闻基本特点篇伴随新闻改革不断深人尤其是新闻媒体走向市场进程的加快,长期受到“冷落”的社会新闻“身价陡涨”。大批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栏目的崛起,不仅让社会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坐上了新闻报道的“正席”,成了“主角”,连一些传统新闻栏目,如各地新闻联播等也调整了内容结构,腾出时间,让社会新闻登上大雅之堂。社会新闻通常被称为“软新闻”,是相对于时政、科技、经济新闻相对而言的。社会新闻侧重报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社会道德,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贴近受众生活、与受众的贴身利益密切联系,与人的情趣喜好仅仅相连,如婚姻、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电视传媒自身的特点入手来考察其传播方式,从内因、外因两方面辩证地分析其“娱乐化”的成因及看待这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判断:应当全面理解当前社会条件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在“娱乐化”的时候,必须尊重新闻的基本规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称为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最为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从传播学角度讲,这一传播形态则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基于此,我们必须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流变作一综合考察,并对下列问题予以特殊的关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闻传播形态;“草根媒体”以及“草根新闻”的价值;“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背离到底能走得多远,以及其最终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生活热点纷呈,社会新闻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作为新闻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要真正做出受众欢迎,并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的社会新闻,就必须把握其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度”上把好关,达到宏扬社会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新观念随之而至,受众心理需求在不断改变和提升,电视台数量急剧增加和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对电视媒体不断形成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之间出现激烈竞争、新闻的严重同质化等现象在所难免.电视媒体如何创新新闻策划,如何优化技术环节,最终实现报道效果的提升,值得思考.文章以黔东南为例,针对如何优化电视新闻效果策划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成为衡量媒体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电视新闻评论凭借电视媒体视听结合的直观性特点,以独特、多样的节目形式,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是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介。有文化深度、有思想碰撞的电视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追捧。如何做得更好、如何脱颖而出,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播媒介,报道新闻仍然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新闻节目历来就是电视节目的主体,而且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整个电视台的实力。随着电视栏目化的发展,新闻已经逐步渗透于各类电视节目中。集新闻、知识、服务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样式成为一种新趋势。因此,节目编导愈具备新闻意识,节目的内容也就愈能贴近社会生活,愈受到观众的好评。探讨服务性电视新闻这个节目新样式的发展前景,有利于我们提高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和大陆数家媒体对连战的和平之旅进行了现场直播和追踪报道.通过台湾各大电视台对这事件的报道观察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的、猎奇的、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直观形象性往往给人以客观真实感。然而电视的技术特性却为操作者主观性因素的渗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主观性因素对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记者编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电视媒体的倾向性直接左右着记者编辑的群体意识,进而影响新闻舆论导向。因此记者编辑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深度,使新闻报道能够准确把握或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质真实;同时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制约机制,有效限制、弱化电视媒体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6.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所做的报道。论文从现场报道与传统新闻报道的采制方式人手,总结出现场报道在新闻事件的采制传播中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以及现场报道如此受观众欢迎和媒体重视的存在意义。虽然现场报道在新闻的采制上有着不可动摇的传播地位,观众也如此喜欢、接受这种报道形式,为了提高收视率,很多媒体大量地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适合做现场报道,取材不当反而会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以人为本"的报道视角和报道理念以及"人文关怀"最为显在的社会品格。民生新闻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语境嬗变的结果,是电视新闻报道顺应社会政治语境发生重大变革的显现。保持和发扬民生新闻高蹈的社会品格是其健康发展、在新闻样式族群中谋得重要地位的根基。这就势必要求民生新闻报道遵循提升其社会品格的特殊路径。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高扬"社会主旋律"和用亲民的叙事方式及报道手法是提升民生新闻的两条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与报道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报道形声并茂,是最能体现电视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最具电视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深受电视观众欢迎,是需要大力提倡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电视记者要报道好现场,就要驾驭好现场,并要注重报道艺术,才能使现场报道节目成为与观众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与发展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划清与电视新闻报道的界限,中国电视新闻评论逐渐被边缘化。电视新闻报导与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群是不同的,只有通过电视新闻评论的新闻故事化,完整而专业地讲述新闻故事,才能解决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场域下的社会问题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会问题新闻报道表明,由于新媒体场域和传统媒体场域具有不同的特质,社会问题新闻报道具有突发性、集聚性和畸变性,有必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界定社会问题新闻报道的阈值、创新把关新机制、注重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等新媒体社会问题报道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