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贞遵从师训,把传授良知之学看做“经世之业”,所以他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责,毕生安贫乐教。韩贞与泰州王学一样,在教育对象上无问渔樵与工贾,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当然他的学生还是以平民百姓为主。他特别注意照顾穷困学生,且不断扩大教育对象,做到平民化,从而使他的教育具有广泛性,群众性。韩贞教育精力主要在“化俗”二字上,目的就是让不善者重归于仁,从而建立稳定安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最为杰出的平民弟子"东海贤人"韩贞,一心向善修道,其追圣与修道思想非常丰富。韩贞一生的追求就是通过修道成圣成贤,但现实的修道之路并不好走,所以他有时也会发出"空望"之叹。韩贞甘贫乐道,冲容养真,并提出了"私非入道"的修道观点,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意,人心思乱,望道忧民的人太少,所以他又发出了忧道之叹。  相似文献   

3.
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面前"不着意"、"不犯手",一切顺应自然.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韩贞是一个了不起的平民教育家。他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为教民化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韩贞的教育方式非常独特,他把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以日用指点为教;他把聚讲与游讲结合起来,以扁舟林聚为教;他把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以诗歌传唱为教。由于韩贞的教育方式很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要求,所以他的讲学普受百姓欢迎。  相似文献   

5.
内容摘要:韩贞既继承了泰州王学的思想,也远承了孔孟传统儒学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总体上还属“儒学一脉”。,他道范严肃,言动不苟,每遏事也不改儒子风范。韩贞遵守传统的五伦之教,不逾纲常,要求人们以礼相节,安分戒非。此外,韩贞还把孝悌视为伦理道德的核心和考察人的标准,主张孝悌为本。当然,韩贞所讲的孝悌与传统儒学不尽相同,比如他重孝道又反对愚孝等等。  相似文献   

6.
韩贞以修道立身,倡导孔颜之乐。然而他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在他的不少诗中表达了他的悲苦之情,发出了他的悲涩之叹。韩贞的悲涩之叹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功名之叹,想出而未能出,于是失落、失望,从而看破古今,叹造化弄人。其二是求圣之叹,既然不能出,那退处而修,成贤成圣,但圣贤之路艰难,他信心不足,叹世事难尽。其三是忧道之叹,在求贤求圣的道路上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世风日下,他叹民不行道与以道化民之功微。  相似文献   

7.
泰州学派杰出的平民弟子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的修身思想,同时韩贞又把修身与成圣成贤结合来,主张修身至圣。韩贞认为,修身至圣要有一个好的心理境界,淡视名利,进而做到"私非入道"。同时,受王艮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韩贞还提出了戒非守己的修身要求。他认为戒非守己才能安分,安分才能保身。此外,安分就要讲求和睦,舍得吃亏,所以他又强调人应该有"我自先恩"的大度胸怀。  相似文献   

8.
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韩贞继承了泰州学派崇尚自然的传统,赞赏天然之理、自然之妙,强调顺自然,并保护自然的真实性。他还认为,人应当率心性而动,排除一切外在的束缚和干扰,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同时,韩贞主张以"中"为准绳,调控好自己的行为,强调良知现成、天机自在。他把天机与人的良知统一起来,认为人心即良知,良知就像天机一样,触处皆真,性体流行。  相似文献   

10.
韩贞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王艮、王襞率性而为和心之妙用的思想,十分重视人心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倡导人发扬主体精神,解除束缚,冲破干扰,随心而动.同时,韩贞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顺其自然,适应社会,并在主张率性而为的同时,主张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万事以"中"为准,以"宜"为要.  相似文献   

11.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贞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他继承王艮、王襞率性而为和心之妙用的思想,十分重视人心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宰作用,倡导人发扬主体精神,解除束缚,冲破干扰,随心而动。同时,韩贞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强调顺其自然,适应社会,并在主张率性而为的同时,主张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节,万事以"中"为准,以"宜"为要。  相似文献   

14.
阳明心学既是主张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也是强调德性修养的心灵哲学。王阳明通过黄金的"成色"和"分两"隐喻,形象地论证了"德性-才艺"的关系问题。在阳明心学视域下,德性与才艺是一体成就的,德性的修养自然会带来才艺的养成,而才艺的养成也会促进德性的成就;在才艺的培养上,王阳明主张"随才成就"和"素位而行"。王阳明的德艺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7.
自由意志在消极层面是非依赖性状态,从积极层面讲是自主选择的状态,与人在道义上的责任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二阶愿望"能力.康德在设定"自由意志"之存在的同时,却无力使人们将这种抽象的主体的自由的"规定"真正在人身付诸实现,关键在于他还没有将这种道德意志真正内在化,与生命自身的良知性的动力统一起来.在王阳明那里,道德理性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本体是同一的,良知本体的自我裁断和自我意志冲动,使人的身心之间、知行之间的冲突协调并成为一个统一体,使道德理性在人身现实化,是为自由意志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19.
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文人的认识。透过王廷相的词,可窥见其矛盾人生:他怀着济世之心上下求索,却不得不在四方漂泊中承受孤独与寂寞;他在屡屡受挫后试图寻求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却不得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颤抖和妥协;他坚信可以通过归隐田园求得内心的宁静,却在真正退隐后感到了巨大的恐慌与失落。他的这种矛盾人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士人面对理想与现实错位时的艰难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不仅热衷于学者教育,而且也特别关注幼童的启蒙教育。一方面。他时当时启蒙教育领域流行的功利主义“记诵词章之学”深恶痛绝。另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童子之情”启蒙教育理念。王阳明的“启蒙之道”宗旨明确、有纲有目、体系完备。另外.他还特刺强调幼童在日用伦常中的道德践履。并将之提到了优先于学校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