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时期,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巨变,呈现出以双栖家庭为主、单栖家庭为辅的农村收入结构模式。农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适应是村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农村传统的治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即治理弱化。笔者认为畅通村民选举通道,搭建农村公共事务公开的阳光工程,满足村民实时的需要是新时期强化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下乡公司与家庭农场是旨在调试和改变农民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及资源配置状态两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由于外生型公司下乡对乡村治理的冲击,乡村治理存在现实困境:企业"吞噬"村庄,村委成为附庸;村委功能异化,村庄管理难以开展;地方政府权力下沉,村民自治进一步弱化;下乡公司缺乏吸纳功能,农民"兼业化"模式生存;下乡公司"非农化"建设,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内生型家庭农场是目前乡村治理的政策选择,这种选择要求重视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结合,尊重自愿选择与自发演进,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3.
公共设施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创新思维应存在于其设计系统中,设计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强调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说明公共设施设计与环境设计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公共设施设计应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并具体以大学校园为例,对教育环境中公共设施的构架运用、空间设计、环境精神体现等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详细分析了该区域公共设施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杜姣 《教学与研究》2023,(2):114-124
村庄治理是我国最基层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秩序的有序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建设的活力。随着国家能力的增强,国家力量全面进入村庄治理。村庄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可划分为私域、共域与公域三大治理层次,私域事务、共域事务和公域事务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决定了处理不同治理层次事务和实现不同治理层次秩序的主导性原则存在本质差别。村庄私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个人主导原则,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自治主导原则,村庄公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国家主导原则。当前诸多村庄治理困境的出现与国家力量的进入对村庄秩序供给原则造成破坏有关,尤其体现为国家力量对村庄私域秩序供给中村民个体主体性和村庄共域秩序供给中村社集体主体性的全面挤压,村庄私域秩序和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呈现出国家化趋势。要克服这一状况,国家力量需要充分尊重存在于村庄不同治理层次的事务特征,发挥国家力量引导村庄私域治理和激活村庄共域治理的作用,以实现国家力量与村庄治理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对接,达到村庄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构建农村公共治理型行政生态,需要理性审视农村公共资源产权私有化、开发稀缺化、治理真空化等问题,扭转公共设施单一中心供给模式,强化有效竞争发展态势,夯实支撑性、保障性、增量化公共服务,促进多元中心治理,开展层级治理推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角色的不恰当定位,给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转变高校角色并给予重新定位已显得至关重要。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定位双方角色,纠正角色越位、错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治理视野下的高校角色转变趋势有以下几方面:由管制型向服务型,从依人治校到依法治校,从高校的单边治理到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边治理。  相似文献   

8.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案件应当适用民法通则还是国家赔偿法,首先应当区别公有公共设施的不同类型。类型不同,适用的法律就有差异。本文还对当前一些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在现行立法框架下,适用国家赔偿法处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案件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治理基本理论的研究、对欧美国家教育治理经验的研究、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角色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与不同阶段教育治理对策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我国教育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学者们对教育治理概念的认识存在分歧,研究不够深入;对教育治理的体系、模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过于注重欧美国家在教育治理中具体经验和措施的介绍,与我国国情结合欠缺;关于我国政府角色以及不同类型与不同阶段的教育治理对策等方面内容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总之,我国教育治理视阈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应从多方面的理论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我国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以来就是权力博弈的舞台。在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转型过程中,村庄中现代传媒的介入.开始对村庄政治产生影响。村庄治理是中国农村民主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而政治传播是村庄治理与农村民主发展的桥梁之一。在中国农村,政治传播的发展影响到村庄中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村庄中权威与治理模式的形成。本文以山西省南张村为个案.围绕村庄治理中的政治传播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治理是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稳定和发展的动态活动过程。乡村治理有一定的社会情绪基础和背景。要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当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就不得不深入分析其内隐的社会情绪。村庄是乡村治理的对象和基本单元,村庄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情绪即是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社会情绪。异向社会情绪在中国乡村的蔓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下,大学权力主体逐渐走向多元、权力结构趋于扁平,如何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模式将是大学成功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在大学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的整体走向是趋向多元的共同治理。对于多元治理模式内涵与定位的科学理解将会推动大学内部治理实现内外部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的特色与风采,传递城市的文化艺术信息。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公共设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在分析城市公共设施现状及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功能、形态、人性化等方面探讨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苏北房庄的个案调研为基础,探讨区域性的村治模式。以行动单位为理解村庄生活的切入点,考察个体同家人、村民以及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来理解村庄的性质,同时分析契合型村庄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治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和市场等内、外部相关权力主体,其组织隐喻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组织隐喻会使大学做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选择,选择结果代表了治理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鲍曼·李认为,大学有"工厂"、"家庭"、"丛林"和"剧场"四种隐喻,它们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所大学的不同情境之下,这反映了该组织"科层"和"知识"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存在多种配套标准,且存在分歧,导致公共设施规划管理不够协调.依据“合法、合理、统一、协调、效率”原则,促进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体系的内部协调,建立国家、省、市标准的三级体系和三层三组的指标系统,启动立法程序,完善审批、验收制度等,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必要性,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归贡原则、免贡事由、赔偿范围、赔偿请求权的行使及赔偿方式等方面阐述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间组织与当今农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相似性,决定了传统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对于当今村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家族宗族和乡约是古代最重要的两类乡村民间组织,主要通过族长、家法族规和乡约规则进行治理。而善堂善会、会馆和行会等则着重通过财务公开提高组织的公信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传统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模式启示我们要加强农村民间组织建设,完善村民委员会治理结构,并形成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仍是我国法律领域的一块空白,我国尚没有关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专门立法,司法实践中也只是以民事实体法作为裁决相关案件的依据。但对于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管理方面存在瑕疵,致使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失适应民法的相关规定既不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应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这不仅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的立法通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